華為有“備”無患底氣何在?
“備胎”一詞,被華為賦予了新的意義。針對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昨天凌晨在一封致員工信中稱:多年前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海思“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如今,這些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我們在為華為有“備”無患感到自豪的同時,更有必要探究一下這份底氣何在,以及對中國在全球核心科技領域擁有話語權的路徑探索。
首先,華為在核心科技研發上,有一顆“匠心”以及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早在1991年,華為就成立了自己的ASIC設計中心,專門負責設計專用集成電路。彼時,華為創立僅僅4年,資金非常緊張,一度瀕臨倒閉,但華為不急功近利,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在關鍵技術領域穩紮穩打,以一顆“匠心”對待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同時,華為將創新精神和創新動力視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血液,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
其次,華為捨得投入。華為財報曾提到,華為每年將其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華為多年來聚焦通訊設備主業,沒有把賺到的錢去投房地產、搞金融,去搶所謂快錢、熱錢,而是不斷投入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華為放眼全球,前瞻性地對未來的風險做了各種預案。在芯片領域的有“備”無患,源於華為對競爭對手的深刻了解和國際芯片技術競爭格局的提前預判。如果取得一點點進步就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遇到別人“卡脖子”時,就會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除了捨得投入,華為還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與時俱進的製度,比如良好的激勵措施、崇尚原創技術研發的氛圍、市場化的方向、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科技要面向產品和服務客戶等等。這些都保證了華為能夠在核心科技領域不斷攻城略地。
顯然,華為在諸多核心科技高地仍有太多要做的事情,但華為作為一家國際化民營企業發展核心科技的實踐,給中國在新的科技革命時代搶占全球科技戰略高地,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中,科技對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具備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國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穩腳跟,不是靠房地產,也不是靠金融,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靠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質量發展顯得更加迫切,中國不需要泡沫式的研發和創新,而是需要真正的創新。我們需要在基礎科學領域紮實奮鬥,摒棄浮躁心態。一個國家科技的綜合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在基礎科技領域的積累和高度,這就需要全社會形成崇尚科技的氛圍和文化,多一些從容與沈淀,少一些功利與急躁。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做到產學研相結合,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實體經濟。如此,方能氣定神閒、從容不迫,擺脫“卡脖子”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