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研究證明母親與嬰兒的親暱行為會改變子女基因
西媒稱,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命初期得到的關愛如何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每個人。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5月5日報導,精神病學、神經學和兒科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一直堅持認為,幼兒時期的經歷對兒童認知和情感發展非常重要。
孤兒院有許多典型的案例,儘管孤兒們所有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滿足,但是一些被剝奪關愛的孩子最終會莫名其妙地死去。他們什麼都有,除了愛。沒有人愛撫他們或與他們交談。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在對小鼠進行的研究實驗中發現,母親的關愛能改變孩子腦部神經元的基因組。
“我們一直被告知我們的DNA是穩定不變的,我們所做的一切決定著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但事實上,DNA比我們想像的更具活力。事實證明,我們的細胞中有能夠複製和移動的基因。這意味著我們的DNA確實會通過某種方式發生改變。”索爾克生物研究所遺傳學實驗室教授拉斯蒂·蓋奇說。
近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哺乳動物大腦中的大多數細胞會經歷DNA的變化,從而使每個神經元與其相鄰的神經元略有不同。這些變化中有一些是由“跳躍基因”(又稱轉座子)引起的,它們會從基因組中的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2005年,蓋奇的實驗室發現,一種名為L1的跳躍基因會進行複制並移動到基因組中的新位置,從而影響神經細胞的發育過程。
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假設,即這種變化創造出一種在神經元發育過程中有積極作用的多樣性,就像一種微調,但也可能導致某些神經疾病的發生。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細胞的DNA會產生變化,但據推測,它可能不是一個隨機過程。”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特雷西·貝德羅西安說,“也許大腦或環境中的某些因素或多或少會引起變化。”
報導稱,研究人員觀察了小鼠及其後代,分析比較了母親關懷對後代大腦中海馬體的影響。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情緒和記憶的部分。研究發現,幼鼠如果獲得母鼠舔舐和親暱的時間較長且較頻繁,其腦內的L1基因複制數量就較少,而受母鼠關愛較少的幼鼠的L1複製數量則較多。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幼鼠L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與L1基因複制數量結果相反的是,得到母鼠更多關愛的幼鼠L1基因甲基化程度明顯高於另一組。
報導稱,儘管目前尚不清楚L1基因複制數量增加會否產生功能性後果,也不清楚幼儿期經歷對L1基因產生影響的具體機制,但這一研究結果支持了有關幼年環境和經歷會影響人類大腦發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