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尺高霸王龍近親填補重大進化空白
據外媒報導,1998年的時候,一個對古生物學充滿熱情的16歲男孩在新墨西哥州發現了一具近乎完整的霸王龍表親骨架。這是男孩一生中決定性的時刻,但當時–儘管這被認為是重要的–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
這個男孩就是Sterling Nesbitt,他現在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助理教授。
這種新命名的恐龍–Suskityrannus hazelae(以下簡稱S. hazelae)–並不是大家所說的大恐龍。儘管如此,約3英尺(0.9米)高的臀部和約9英尺(2.8米)鼻子到尾巴的距離,仍會讓大家想跟它保持距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S. hazelae比成年霸王龍的頭骨還要略長一些。至於體重方面,它大約有45到90磅(20到40公斤),而霸王龍則有9噸重。
Nesbitt表示:“我發現了uskityrannus的部分骨架,這讓我開始了一段科學之旅,也奠定了我的職業生涯。現在我是一名助理教授,教授地球歷史。”
參與此次發掘的還有猶他州地質調查局的James Kirkland和挖掘負責人Doug Wolfe。
Kirkland表示:“跟隨Sterling去看他的恐龍化石,我很驚奇地發現現場竟然有一具完整的骨架。”
至於為什麼命名這一骨架花費了那麼長的原因之一是,團隊也不確定他們發現的是什麼。當時,霸王龍的近親要么不為人知要么不受重視。研究小組最初認為,他們發現的是一隻奔龍(快捷的蜥蜴)。迅猛龍就屬於奔龍。
Nesbitt表示:“從本質上講,我們多年來都不知道我們有一個霸王龍的表親。”
根據骨骼生長分析,這種體型相對較小的類暴龍在死亡時的骨骼至少有3歲了,研究人員認為它以小型動物為食生存下來。通過追溯到9200萬年前,它正好位於白堊紀中期。
因此,S. hazelae填補了暴龍類族譜中一個重要的進化空白。這隻腳特別適合奔跑、而且咬得很有力的恐龍在作者看來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暴龍,它把最早最小的成員與白堊紀晚期的巨型恐龍聯繫在一起。
據了解,這種小恐龍的名字Suskityrannus hazelae分別來自於祖尼印第安部落單詞”Suski”–意思是狼、拉丁語”tyrannus”–意思是國王、”hazelae”是為了資助在祖尼盆地進行多次挖掘的Hazel Wolfe。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