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三十年後甲骨文因何裁撤中國研發中心?
多位甲骨文(Oracle)中國員工向《財經》記者確認,該公司將裁撤中國區研發中心(CDC)。整個CDC約1600人,首批確認裁員約900餘人,其中超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7日上午,甲骨文召開了面向全中國區的電話會議,其亞太區人力資源主管聲稱,甲骨文正在進行全球性的業務結構調整,導致一部分人要離開崗位。
沒有任何提問環節,會後甲骨文北京地區便開始了一對一裁員面談,賠償方案為N+6(N為入職年限)。
甲骨文是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紅木城(Redwood City),其核心產品為關係型數據庫軟件,市佔率多年來全球排名第一。
1989年,甲骨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02年該公司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發中心,隨後在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相繼成立研發中心。
一位中國SaaS公司CEO對《財經》記者說,裁撤研發中心對甲骨文在中國的業務不會有太大影響。該SaaS公司的業務與甲骨文的某一類雲服務有直接競爭關係。
“甲骨文是全球化開發模式,很多項目都是由美國、印度、中國的研發人員共同開發,中國不做了,可以轉給印度,而且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被分配的業務通常比較邊緣,並非核心業務。”該SaaS公司CEO如此說道。
甲骨文的銷售團隊在中國依舊保留。
目前,部分被裁員工對裁員表示不滿。社交媒體微信上流傳的一則短視頻顯示,部分甲骨文員工拉橫幅抗議甲骨文“只要中國市場,不要中國員工”,呼籲“把工作機會留在中國”。
截圖來源於網絡視頻,作者不詳
有行業人士評價,甲骨文關閉中國研發中心或許和當年微軟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一樣,都暗含某種時代轉折點的意味。
1998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前身)在北京成立,是跨國科技公司在中國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開始。
中國政府對此類行為表示高度支持。在2004年版本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外資研發中心正式被列為鼓勵類項目(第12款11條)。各地方政府更是以其為榮,大力支持跨國公司在本地設立研發中心,並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稅收、資金支持等多方面開出了各種優惠條件。
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由此成為跨國公司在建設中國研發中心的高峰期。那些位列世界500強的巨頭往往多城市佈點,人員規模一擴再擴。例如,IBM中國開發中心的研發人員曾高達3000人。
儘管跨國公司們是奔著中國的市場、人才與政策紅利而來,但受益是雙方的。IBM、惠普、微軟、也包括甲骨文某種程度上都曾是中國科技人才的“黃埔軍校”。例如“ 阿里雲 ”之父王堅、原金山軟件CEO張宏江、百度副總裁張亞勤、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均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
但自2012年起,外國科技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數量與規模發展曲線出現掉頭向下跡象。例如,軟件公司Adobe(2014年)與CA(2017年)相繼關閉在中國的研發中心,IBM近年來也縮減了IBM中國研發人員規模,此次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關門更是創下近年之最。
有多位外企研發人員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IT類外企將研發轉移至印度等其他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勤《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自2005年以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目前已經超過印度。並且,印度軟件產業在全球的地位持續上升,規模效應日益明顯。例如,CA在印度的研發中心有兩千多位員工,在中國最好時期才三百多名。
亦有行業人士表示,另一關鍵原因是,老牌IT外企受雲計算等新興技術衝擊,自身業務成長乏力甚至下滑,所以更關注成本控制,更頻繁地進行戰略性人事調整。
甲骨文雖然近年來全力向雲計算轉型,但仍然只能說是“在路上”。
該公司季度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財季總營收為96.1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6.76億美元相比下降1%,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3%,淨利潤為27.45億美元,去年同期則淨虧損為40.47億美元。
前不久,甲骨文亦發表過一份簡單的聲明:“隨著雲業務的發展,甲骨文將繼續不斷調整我們的團隊和資源,確保公司能為全球客戶提供最出色的雲產品。”
相比之下,向雲轉型比較順利或者自身業務發展勢頭良好的外國科技公司依舊保持對中國的投資力度。例如,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運轉良好,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2018年公佈的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微軟亞洲研究院仍然這兩所高校畢業生青睞的工作單位。
2016年,甲骨文副總裁吳承楊曾在中國數據庫技術大會披露過IDC的調研數據:甲骨文數據庫2015年全球市場佔有率以43.9%佔據第一,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則高達56%。作為一家在中國享有高知名度和高市佔率的科技公司,如此徹底關閉在華研究中心總是令人感到些許意外,一位前外企高管甚至向《財經》記者評價稱,“這是放棄中國市場的表現”。
截止發稿前,甲骨文中國未向《財經》記者回應上述裁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