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型乙肝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全新3D成像技術立大功
儘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乙肝疫苗已經讓該病症的患病率迅速下降。但時至今日,全球每年仍有近100萬人死於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的並發症。主要原因是當前的注射型疫苗並不便宜,需要全程冷鏈運輸和儲存。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偏遠落後地區來說,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研究配圖(來自:Nature,via New Atlas)
好消息是,物理學家和免疫學家們剛剛達成了引人矚目的跨學科合作,為優化口服疫苗療效提出了新的見解。
如此一來,新型口服型乙肝疫苗不僅無需冷藏、成本低廉,還可以便捷地運輸到發展中國家的偏遠地區。
據悉,該研究最初致力於開發一種比目前的注射型乙肝疫苗更安全、實惠、且更容易施用的口服型乙肝疫苗。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口服疫苗,但主要的挑戰是打造一套’封裝輸送’機制,以確保疫苗免受胃中破壞性化學物質的影響。
同時,口服疫苗還需要進入腸道,這裡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抗體刺激環境。
在此前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一種名為SBA-15的二氧化矽材料,能夠有效地將肝炎疫苗包裹於其中。
近期的動物研究發現,裹在SBA-15 中的口服疫苗,可以誘導出至少與註射疫苗一樣強效的應答。
略為遺憾的是,應答的效果不太一致。至於產生這種不一致的深層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
SBA-15顆粒的X射線掃描成像,上為顆粒表面、紅色代表內部疫苗(圖自:哥本哈根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新研究借助了Niels Bohr研究所(丹麥物理學家團隊)的技術。
其結合了X 射線和中子斷層掃描,以便研究人員獲得更加深入的成像見解,了解疫苗在SBA-15 封裝材料中的表現。
Niels Bohr研究所的Heloisa Bordallo解釋稱:“我們利用了固態物理中常用的技術,來探索疫苗在特定類型的封裝中的表現”。
其已經催生了原本無法實現的重要細節,現在我們知曉是什麼讓疫苗的效果降低,因此能夠提出優化的方案。
我們確切地知曉了應該在膠囊中放入多少劑量的疫苗,以便在後續階段的人體臨床實驗上獲得更好的解釋。
最終,該研究的目標是將六種主要疫苗劑型組合成單一的口服製劑:
其中包括口服型乙肝疫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以及b 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
若順利取得這項突破,其將為發展中國家的衛生免疫項目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原標題為:
《3D visualisation of hepatitis B vaccine in the oral delivery vehicle SB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