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市場邏輯:投資新寵還是接盤騙局?
人造肉第一股(BYND)上市,首日收盤股價高漲163%,次日數據顯示,主要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在內)集體拋售。人造肉,是投資界新寵,還是一場食品界騙局?要點速覽:
1,人造肉的目標人群不是素食主義者,而是肉食高度依賴者
2,人造的基本邏輯:比動物肉更好吃、更健康、更廉價,為何不吃呢?
3,Beyond Meat的股票“大逃離”
人造肉是什麼?
人造肉按構成分為兩種:一種是植物提取物,一種是乾細胞培育。
從植物中提取蛋白、脂肪,通過再加工製作的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相似食品,均可被稱作人造肉。古老的飲食文化中,大豆作為常用食材幾乎佔領的植物性人造肉全部內容,通俗的講,豆干、素肉也屬於人造肉。這些食品針對“希望滿足肉食慾望的素食主義者”而設計。
另一種人造肉,更具市場潛力:通過動物幹細胞培養出的細胞組織物。簡單來說,就是讓活細胞在營養液里通過生化誘導素進行快速分裂增殖。目前,這種人造肉食已被驗證為可行的方案,只不過在量產(“實驗室外生產”)的條件尚未成熟,過高成本的問題亟待解決。
即便細胞培養的人造肉路線可行,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還是沒有足夠的理由改為依賴這種方式製作的蛋白質來源,人造肉目前主要潛在市場在於大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飢餓人口。
Beyond Meat暴漲185%的背後:投資方已清倉
理論往往超前於市場,上週一家名為Beyond Meat的植物性人造肉科技公司於納斯達克上市。
Beyond Meat上市前融到了H輪,總計融資1.2億美元。意味著這家2009年創辦的植物蛋白公司有足夠的生存條件。
代碼BYND於納斯達克開盤當天,股價一度被抄到首發價185%附近高位。TechWeb通過投資方信息了解到,大部分(H輪前)投資機構似乎對此另有打算。
5月初,IPO後的Beyond Meat 原始投資者紛紛拋售他們手上的股票。多家專注食品業投資機構:Cleveland Avenue、Cleveland Avenue、General Mills等均已退出。投資界“大佬”Kleiner Perkins,退出;比爾蓋茨也已相繼退出。
此前,Beyond Meat被媒體宣傳為“比爾蓋茨投資過”的企業,如今變成了“搶著拋售”的股票之一。
Beyond Meat官方尚未予以置評。站在風險投資者的角度,早期套現可能是唯一選擇,長期持有一家市場都尚未成熟的初創企業,並非理智之舉。
為什麼未來屬於細胞型人造肉?
在實驗室長大的細胞,並不沒有自然界食物鏈規則。野生魚類在食用大量浮游生物與海藻之後,會在體內積累一定量重金屬、難分解的物質,捕食魚類維生的鳥類與大型魚類體內毒素含量則會以指數型增長。
以自我分裂形式增長的細胞群落則不會符合這條累計規則,除此之外,培養的細胞組織幾乎不會感染活體病毒或細菌。此外,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可以根據食用者需求設計蛋白、脂肪含量,甚至是纖維含量、形態。這些可控“參數”能夠為食用者提供動物肉類不可替代的食物體驗。
飼養動物需要大量土地。無論圈養或畜牧,都會間接減少種植面積。目前,培養人造肉細胞,只需要營養液與無菌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複雜的培養工藝取代了傳統飼養資源消耗:純淨水,飼料生物疫苗等,此前一項調查顯示,近30年間,大面積的飼養食草動物使得大氣中甲烷含量迅速增加,而甲烷正是破壞大氣上方臭氧層的主要“元兇”之一。
目前來看,植物性人造肉雖然可以滿足素食者的替代性蛋白需求,但缺乏普適性。保守來講,實驗室的細胞培育人造肉有很大潛力在上取代動物肉。
TechWeb認為,人造肉表面上是食品行業的新生概念,實際確實生物科學的衍生學科。隨著生物科學的技術進步、替代性蛋白的市場增長、金融資本逐步介入,細胞型人造肉的成本會與越來越低。一項新技術的市場開發需要多個階段,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一項有利於人類生存環境與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技術,至少目前,資本家們已經嚐到了它的甜頭。
作者行者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