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要加入太空競賽:將立法並爭取1萬億美元投資
眼看中美等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競爭激烈,身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坐不住了。該國政府計劃先通過立法的方式,爭取在本世紀40年代前,往德國航天產業投入1萬億美元,以此進入全球航天“第一梯隊”。
然而擺在德國面前的挑戰不少。該國一些航天相關企業、機構,與其靠德國政府實現太空夢,實際卻在選擇和美國或中國進行合作。一些企業甚至為了挽留客戶,計劃將公司搬出德國,尋找更好的發展環境。
“德國現在處於落後,且步履艱難”
4月28日,德國聯邦政府航空航天事務協調員亞爾佐姆貝克(Thomas Jarzombek)向路透社透露,該國計劃於今年9月前向德國聯邦議會提交一份航天領域相關法案草案,旨在幫助該國航天產業,在本世紀40年代前吸引1萬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作為德國聯邦議會議員,亞爾佐姆貝克將通過諮詢業內人士、聯絡遊說集團等方式,投入到立法過程中。
“我們的目的是給出一份精簡版本的基本法律框架。” 亞爾佐姆貝克介紹道,該法案製定的目標,就是鼓勵資本流入航天產業,從而才有可能讓德國航天在全球發展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鑑於細節內容,該法案將進一步推行企業在金融和法律領域的責任制度;減少交易成本;為該國航天產業設立規範;為未來的航天項目提供投資獎勵措施等。
德國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也被譽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然而在航天領域的投資,德國“名不副實”。
法國諮詢機構Euroconsult數據顯示,德國2018年投入到本國航天領域的預算僅約11.3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落後於印度,是鄰國法國的一半,約為美國的3%。
值得一提,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歐洲18個國家每年還會向歐洲航天局(ESA)投入一筆預算,而德國向ESA的投資已經連續2年低於法國。
雖然此數據並不計入上述國家各自的航天預算之中,但德國最大工業組織BDI工業聯盟分析師沃切特(Matthias Wachter)還是認為,這就是德國航天落後的證據。“德國現在處於落後,且步履蹣跚。”
不過德國柏林航天初創公司German Orbital System的首席執行官巴海默(Walter Ballheimer)表示,“現在還不算太晚,如果他們(立法者)有一個明確的太空政策的話,我們作為航天領域的引領者,還能從中分一塊蛋糕。”
企業:投靠中美,搬出德國
現實情況下,目前的德國航天行業環境,已經失去對德國企業的黏性。
路透社稱,一些德國航天初創公司已經考慮將辦公地點搬到盧森堡。這個歐洲小國在商業航天政策的製定上,甩開了歐洲其他所有國家。該國已於去年9月宣布成立以商業發展為目的太空機構——盧森堡航天局。
同年盧森堡還宣佈設立1.12億美元的航天發展基金,對初創公司提供資金投入和稅收減免等服務。盧森堡航天局成立10天之後,3家美國航天初創公司就宣布入駐。而根據該國政府官網最新數據顯示,商業航天產業對盧森堡的GDP貢獻率高達近2%——遠高於歐洲各國。
German Orbital System的首席執行官巴海默就已經計劃把公司搬到盧森堡。“這是個全球市場,我們也有我們的客戶,哪怕我們要搬到其他地方,我們也要留住他們。”
另一方面,德國本土企業、機構的合作對象,未必也是德國政府和歐盟。例如空客集團的國防航天事業部,正在考慮加入到美國的“月門計劃(Lunar Gateway)”之中。該部門主管霍克(Dirk Hoke)表示,“德國和歐洲在太空探索領域已經落後於中國和美國了,我們正在發出警告。未來我們能不能成為’第一梯隊’,現在就是關鍵的時刻。”
歐洲航天領域第三大公司德國OHB,則已經在2016年和中國全通(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諒解備忘錄,雙方旨在衛星通信應用領域共同開發新一代通信解決方案。
年初中國嫦娥四號登月後第一批開啟的測試儀器中,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LND)就是一款由中德合作的荷載探測儀:由德國基爾大學地外物理系研製,中方參與設備測試,雙方共同擁有科學數據並開展科學研究。
“和中國的合作棒極了,我們非常幸運。” 基爾大學的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道,“我期待能與中方在後續項目裡繼續合作。”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帕斯卡爾?亨弗雷德則認為,“歐洲現在最中意的合作對像是中國。中國有著自己的航天計劃,正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推進,同時也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 ”
(原標題:德國要加入中美“太空競賽”:將立法並爭取1萬億美元投資)
【文/觀察者網徐乾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