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口中常說的“鬼打牆”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於“鬼打牆”這個詞,相信大家多是通過影視作品和小說中了解到的,也有一些人會從老一輩的口中得知,但相信如今大部分人都沒有親身經歷過“鬼打牆”,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所謂的“鬼打牆”到底存在嗎?先說結論,“鬼打牆”的確是存在的,而且是有著一定科學依據的,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鬼打牆”是民間對夜裡在郊外、墳場獨自行走的人在路上迷路的一種說法。
但也曾出現過有人白天在深山行走遭遇“鬼打牆”的報導。“鬼打牆”多發生在獨自一人時,偶爾也有兩人以上,甚至集體發生的例子,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
民間傳說在半夜或無人曠野、墳場,常有人獨自趕路,明明是朝著一個方向在走,可過了很久後發現自己回到了出發的地點,最後在同一條路或一個固定的地方繞圈子,這樣的情形可能連續維持一夜至數日之久。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2007年,德國一個名為Kopfball的科技電視節目中,觀眾也曾提出過這樣的提問,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真實性,節目製作人聯繫了德國杜賓根馬普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心理學家詹·索曼以及他研究認知行為的同事,於是這些研究人員與Kopfball節目合作進行了一次實驗。
在實驗中,他們找來了15個自願者,將他們的雙眼矇住,並佩戴GPS接收器,交給自願者的任務很簡單—蒙眼直線穿過一片空曠的空地。但事實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徑直行走,而是蜿蜒前行,偶爾還有人會出現繞圈的情況,令人驚訝的是,圓圈的直徑小到20米。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或許是因為人的左右腿長度不同導致的,但事實上,研究人員專門對自願者的鞋子進行了處理,以實現自願者雙腿的絕對平行,但結果自願者依然出現了繞圈的情況,他們每個個體的繞圈半徑都各有不同,繞圈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最終都會回到起點。
所以可以大致推斷出,“鬼打牆”的出現實際上是受到大腦影響的,是一種運動錯覺現象。當人們蒙上眼睛時,失去了參照物,大腦就只能以有限的信息來想像出一條直線來,我們耳內的前庭系統發出的信號能控制肌肉和關節的平衡感還有運動感,事實上,這些信號的誤差通常並不大,但即使是不太大的信號誤差,也會讓人走偏方向,遭遇“鬼打牆”。
這也能夠解釋為何“鬼打牆”多出現在夜晚及郊外了,舊時郊外沒有大路,夜晚光線又欠佳,睜眼行走反倒容易接收到更多錯誤的信息,導致一直繞圈,加上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很難克服內心的恐懼,無法冷靜下來思考,自然陷入惡性循環,甚至認為有“鬼”。
而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現代化進程早已今非昔比,幾乎到哪裡都可以走鋪設好的道路,沿著鋪設的道路行走,自然不會再出現“鬼打牆”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