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生命可能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已孕育出現
一項最新研究稱,太陽系最早生物體出現的時間可能早於地球誕生時期,星子(Planetesimals),是行星的岩石構成成分,它們可能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擁有生命孕育的所有必要成分,一些星子內部的溫和環境已存在數千萬年時間,為孕育生命形式提供充足條件。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行星科學家林迪•埃爾金斯•坦頓指出,一些星子能夠倖存甚至早於行星形成階段,這將增加某顆原始星體向地球播種生命種子的概率,並不是所有的星子都會涉及到災難性碰撞,這將導致它們成為等離子或者使任何被創造的事物完全改變性質。
一些星子會墜落至地球表面,例如: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星墜落事件,岩石星子墜落至氣候適宜的地球。2013年2月,一顆直徑20米的天體在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發生爆炸,因此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星子孕育生命假說”源自2016年秋季林迪在亞利桑那州大學的一次授課,在授課開始時,她讓學生們考慮是否生命可能形成於小型天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林迪和同事斯蒂芬•韋斯特、以及學生們探討了這種可能性,以及沒用的自核心觀點的其他問題。
眾所周知,生命孕育需要3種主要成分:液態水、有機分子和一種能量源。星子形成於太陽系誕生之初的150萬年,當時很可能具備以上3種條件。
例如:1969年墜落在澳大利亞南部的默奇森隕石中發現35種以上氨基酸,默奇森隕石含有大量氨基酸,它的氣味有點兒像石油,對於即將孕育的生命而言,還有比又溫暖、又潮濕的默奇森隕石更好的環境嗎?因此,我們認為類似的隕石可能具備生命形成的條件。
早期星子的能量源,例如默奇森隕石的母星,可能發生鋁-26放射性衰變。一些星子內部熱量流動足以使物體完全融化,這肯定不利於生命的孕育,但是部分星子可能僅是部分融化,從內至外,因此它們最終會聚集形成微星球:擁有金屬核,岩漿-海洋地幔和岩石構成的原始地殼。林迪說:“星體深層輻射的熱量波會刺激液體釋放,例如:液態水,將這些物質推到表層。”
這些過程可能在星子岩石表面之下創造適宜居住的環境,很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實驗模型表明,小型星子(直徑50公里以內),在大約1500萬年的時間裡可以支持地下液態水存在。
體積更大的星體可能保留水分的時間更長,大約持續5000萬年左右,目前還不清楚這一時間窗口是否足夠長,適合生命孕育形成,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一時間窗口持續多長時間,負責地講,我們真的不知道。例如:擁有45億年曆史的地球,最早明確的生命跡象可追溯至38億年前。但是一些科學提出證據,認為微生物在41億年前就在地球上紮根生存。佛羅里達州應用分子進化基金會生化學家史蒂文•本納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是43.6億年前出現的,只有在43.6億年前的地球大氣化學條件,才適合出現第一種生物體,進化出現RNA基微生物。
需要澄清的是,林迪和斯蒂芬並非爭論地球生命實際是由行星構成分子構成——只是這個觀點值得思考。林迪表示,我希望這項工作能夠激發人們對生命起源及其生命可能在太陽系傳播的進一步討論和研究。這只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考慮的一種思維問題,生命真的能在星子上出現嗎?是否有證據表明隕石中存在生命,而我們卻不知道在哪兒尋找?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是如何在太陽系中傳播?以及這種可能性的諸多無法解答的謎團。
生命從一顆星球傳播至另一顆星球,並非最新概念,其他專家猜測,地球生命可能實際起源於火星,通過小行星碰撞或者彗星撞擊等事件,“生命種子”附著在火星岩石上,最終墜落在地球表面。還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生命分子起源於其它恆星系統,“生命種子”也許是搭載一顆流浪彗星最終抵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