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的“相互寶”:互聯網保險的創新還是偽裝?
前幾日,螞蟻金服宣布,旗下網絡互助計劃“相互寶”成員數超過5000萬,成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群。追溯到去年,其前身“相互保”帶著“互聯網+”與“保險互助”的雙重光環橫空出世。
不過很快被監管部門約談,被指將網絡互助計劃偽裝成相互保險,同時被指涉嫌虛假宣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多位業內人士向鞭牛士表示,不同於保險產品,螞蟻金服在相互寶中並沒有剛性兌付的義務,而且在成員互助中,平台方還可以抽取佣金和手續費用,可謂是“空手套白狼”。
官方對外宣傳,單個救助中實際上每位成員分攤的金額甚至不到1分錢,大概是0.6分錢。
但實際情況則是,相互寶絕大多數用戶是由支付寶導流,基本上為年輕互聯網用戶群體,前期可能生病率較低,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用戶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長,每一個用戶分攤的金額也就會越來越大。
被定性為非保險產品後的相互寶,和其他互助產品一樣,目前處於一個無監管的尷尬境地。
至於相互寶是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創新,還是偽裝,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A
事情還得從2018年10月16日說起。
螞蟻保險聯手信美人壽推出了一項基於區塊鏈的互助型健康保障服務,起名“相互保”。
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螞蟻會員(60歲以下)無需交費,就能加入到“相互保”中,獲得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100種大病保障,在他人患病產生賠付時才參與費用分攤,自身患病則可以一次性領取保障金。
這一服務上線支付寶之後,短時間內便吸引了千萬人響應。資料顯示,該產品上線9 日內用戶數就突破1000 萬,堪稱移動互聯網時代首個震動保險圈的現象級產品!
但隨後一些質疑聲也出現。產品相關公司也收到監管部門約談。被指出其涉嫌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和費率、銷售過程中存在誤導性宣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
短短41天后,螞蟻金服發佈公告稱,其基於區塊鏈的保險產品“相互保”由於其合作夥伴信美人壽收到監管部門約談,不能繼續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的名義繼續銷售《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
“相互保”將在2018年11月27日12點升級為“相互寶”,更名後的產品非保險產品,而是一項網絡互助計劃。新的相互寶由螞蟻金服獨立運營。
而另一邊,信美人壽近日也因“相互保”業務遭到處罰。
4月12日,銀保監會公佈了關於信美人壽保險相互社(以下簡稱信美人壽)的行政處罰信息。
處罰決定書顯示,信美人壽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欺騙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兩項違法行為。
銀保監會對信美人壽處以罰款65萬元;對時任董事長楊帆給予警告並處罰款13萬元,對時任副總經理兼總精算師曾卓給予警告並處罰款15萬元,共計93萬元。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對外發布的“2018年度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更是直接給“相互保”定性,稱互聯網保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產品創新不當問題,將網絡互助計劃偽裝成相互保險。
B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年互聯網巨頭進入行業的兇猛。
2017年7月,阿里系的杭州保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經營保險代理業務獲批,螞蟻金服就此拿下保險中介牌照。
2017 年10 月,百度拿下保險中介牌照。
2017 年11 月由騰訊控股持股57.8%的微民保險代理獲批成立。
2018年2月,美團也加入保險中介領域。其全資子公司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獲保監會批复。
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憑藉其流量優勢,希望能分保險市場的一杯羹。他們從最初的代理賣保險到自主研發產品,再到經營保險公司,互聯網技術在保險業全面滲透,互聯網人身保險行業也逐漸呈現傳統保險公司、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及互聯網保險中介平台多渠道競爭發展的格局。
但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產品缺乏創新、結構單一的問題。各保險公司的業務基本上都集中於簡單的壽險、年金及意外傷害保險等,同質化現象嚴重,替代性強、存在感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最近更是出現放緩的勢頭。
根據中保協報告,2018 年共62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繼2017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首次出現負增長之後,2018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93.2億元,同比下降13.7%。
相比2013-2015 年間互聯網人身保險的高速增長,近三年來,傳統人身險公司借助互聯網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觸海量客戶,“線下”到“線上”轉移的發展方式已進入瓶頸期。
去年,人身險公司通過第三方渠道共實現規模保費991.9億元,佔互聯網人身保險總規模保費的83.1%,同比減少5.8個百分點;通過自建官網實現規模保費20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1.2 %,佔互聯網人身保險總規模保費的16.9%。
可以看出,保險企業官網的自營能力也在增強。充當中介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未來或面臨不小的壓力。
C
相互寶被約談的背後,凸顯的是互聯網保險的尷尬境地:如何在風控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一位業內人士向鞭牛士表示,不管互聯網如何+保險,保險的本質還是不能變,它始終是一個金融產品,合規和風控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而相互寶剛開始偽裝成保險推廣,但是平台方連最起碼的剛性兌付的責任都不承擔,完全靠所謂社區自治,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保險嚴選平台“唐僧保”創始人聶方義甚至在財新網撰文指出:
“如果監管機構不定性,那麼騰訊、京東、百度、拼多多等等互聯網流量巨頭,是不是都可以依托類相互保的保險產品,來激活其現有存量用戶呢?是不是都可以通過這種披著保險外衣的網絡互助,來進行所謂的’保險教育‘和獲客、再提醒被教育過的巨量用戶去加保其他他們旗下保險代理或經紀公司出售的商業健康險來獲利呢? ”
不過也有數位業內人士向鞭牛士表示,互聯網保險仍是一個大趨勢,依然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值得去努力。
“目前市場上一共有3萬多款保險產品,但很多都類似的,一個公司推出一款新產品,另一個公司也立刻複製出一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公司缺少相應的數據資料,難以支撐其設計出好的保險產品。”
另外,互聯網公司,特別是第三方平台,當前從事的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銷售階段。
並且,當前多數平台只負責銷售保險產品,售後服務、理賠等業務還是都要交給保險公司,因此也存在理賠速度慢、人工成本消耗大等問題。
豆包網高級品牌經理曾誠也向鞭牛士表示,當前保險行業存在產品同質化、聚焦價格競爭、理賠等售後服務體驗差等問題,未來互聯網保險行業或將通過科技賦能,進一步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從而提升中介機構的互聯網營銷和服務創新能力,服務體驗及客戶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