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號研究結果表明水星擁有一個固體內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一項新研究中報告稱,且大小與地球的固體內核相當。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地球和水星都有金屬核。像地球一樣,水星的外核由液態金屬組成,但其內核是什麼樣子的?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為釐清這個問題,意大利羅馬大學助理教授安東尼奧⋅熱那亞領導的團隊,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使”號(MESSENGER)任務的幾個觀測結果來探測水星內部,對水星的自轉和重力進行了研究。
每個行星都圍繞一個軸運行。水星的旋轉速度比地球慢得多,其自轉週期約為58個地球日。科學家經常使用物體旋轉方式的微小變化來獲得其內部結構的相關線索。2007年,雷達觀測結果顯示水星內核的某些部分必須是液態熔融金屬,但僅觀察行星的自旋速度並不足以明確測量內核的組成。
行星的引力可以幫助回答這個問題。新研究共同作者桑德⋅古森斯說:“引力是研究行星內部深處的有力工具,因為它取決於行星的密度結構。”
當“信使”號在其任務過程中圍繞水星飛行並越來越接近水星表面時,科學家記錄了該航天器在這顆行星引力影響下的加速情況。在任務後期,“信使”號距離水星最近時僅65英里,這使研究團隊能對水星內部結構進行最準確的測量。
團隊將“信使”號的數據輸入一個複雜的計算機程序,結果表明,水星必須擁有一個大的固體內核。這個固體鐵核寬約2000公里,約佔水星整個核心(約4000公里寬)的一半;而地球的固體內核寬約2400公里,佔其整個核心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信使”號探測器於2011年3月進入水星軌道,花了4年時間觀測這顆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隨後於2015年4月降落於水星表面。
研究人員稱,最新水星固體內核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水星,同時也提供了有關太陽系如何形成及岩石行星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