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算什麼,科研人員還有711呢
最近,關於“996工作制”的討論熱火朝天。“996工作制”是指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這種說法源自加班現象嚴重的互聯網行業。程序員們甚至發起了“今天996,明天ICU”的反擊戰。
對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稱,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則表示,自己還能做到8116+8(週一到週六早8點工作到晚11點,週日工作8個小時)。
不過,兩人的表態很快引起很大爭議。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高強度的工作也是家常便飯。
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各種煩瑣的日常工作,經常讓科研人員忙得團團轉。別說996,就連711(早11點到晚11點、每週工作7天)都很常見。
早在2012年,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賢文等人便通過監測施普林格上科技論文的下載情況,分析了各國科學家的工作時間。
結論是:1)科學家基本上沒有周末;2)美國、德國、中國科學家的周末工作強度分別是平時的68%、64%、77%;3)科學家基本上不分上下班。
2016年,《自然》雜誌對12869名讀者進行的調查顯示,約40%的人一周工作超過60小時,每週工作時間超過80小時的人佔近10%。
不過,很多人從事科學研究,更多的是出於興趣,因此在忙碌的同時也享受著高強度工作帶來的成就和滿足。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曾在科學網博客上表示,所有成功的科學家一定具有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這是一條真理。實際上,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
“研究生階段後期,我的刻苦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
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則是我這輩子最苦的兩年,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睡覺時常常已是4點以後;但每天早晨8點都會被窗外紐約第一大道上的汽車喧鬧聲吵醒,9點左右又回到實驗室開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實驗室,分別在上午9點、下午3點和晚上9、10點。這樣的生活節奏持續11天,從周一到第二個星期的周五,週五晚上做灰狗長途汽車回到巴爾地摩的家裡,週末兩天每天睡上近十個小時,彌補過去11天嚴重缺失的睡眠。週一早晨再開始下一個11天的奮鬥”。
那麼,對於高強度的工作以及“996”,科研人員是如何看待的?
01
姬揚(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
主動的996是美德,被動的996是惡俗
對於“996工作制”的看法,兩句話足矣:主動的996是個人選擇,可能是美德;被動的996是仗勢欺人,肯定是惡俗。
這同樣適用於學術界。科研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或者說社會勞動,只是勞動的具體方式有差別。
02
喻海良(中南大學教授):
不是足夠拼,遲早會被落下
大學青年教師,特別是自己一個人起步發展,一方面需要認真教授本科生課程,一方面需要爭取科研項目、養活團隊,一方面需要撰寫學術論文專利,如果不是足夠拼,遲早會被落下的。我個人覺得996工作制不是很多啊。
03
李明陽(南京林業大學博導):
已經記不清上次進電影院是在哪一年
何止996?博導也一樣。適逢變革年代,專業要調整、課程要改革、水課變金科,慕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使人精疲力竭。
本科生教學、研究生教學、博士生及留學生教學,勞心費力。本科畢業論文、研究生小論文、學位論文、期刊評審論文、各種獎項評審、學術講座,佔去了全部業餘時間。完成在研課題、醞釀申報課題、評審課題,還不算揪心,頭疼的是日益攀升、一年一度的績效考核。論文、課題、績效,成了生活的全部內容。
剛過50歲,頭髮白了、腰駝了、眼花了。記不清上次進電影院是在哪一年,多年前購買的美國大片因為久未觀看,光碟已經讀不出來了。
04
隋易(化名,華僑大學青年教師):
我的工作時間算是996.5
據我所知,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是實行996工作制,這顯然違反了《勞動法》,但其已經成為業內的通行規則,處於弱勢的員工只能默默承受。
儘管高校專任教師沒有坐班,當然更沒有所謂的996工作制,但由於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時間可能更長,青椒群體尤甚。
以我自己為例,我工作的時間可以算是996.5,正常的周末也就休息0.5天,假期休息的時間也不多。之所以主動加班,是因為生活所迫。總之,違背個人意願實行996工作制,是違法行為,不應提倡,更不應該成為業內通行規則。
05
馮米(化名,北京某高校青年教師):
感覺每天都在備課,不知道科研該怎麼辦
身為青椒,感覺太累了!太剝削人了!
為了備兩堂45分鐘的課,曾經花了整整一個週末和周一3天時間。今年每週都有4節課,感覺每天都在備課,節假日都沒法休息。不知道我的科研該怎麼辦?
06
蔡寧(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
重新返校讀博,就是為了擺脫996魔咒
20年前,我碩士畢業後,曾經當過5年程序員。當時在公司上班,雖然沒有996那麼誇張,但風格類似。周圍同事從來不按時下班。自己不多呆兩個小時,都不好意思走。
我認為這種模式會嚴重損害人的創造性,所以僅對低端重複勞動才可能提高生產率。坐一天班,人的激情、興致、意志力全都消磨殆盡,多耗時間都是在磨洋工,做樣子。日子一久,整個人變得麻木了。因此,我義無反顧地重返校園攻讀博士學位,就為了擺脫996魔咒!
科研工作是十分複雜的高端腦力勞動,絕不能簡單套用“耗時間”模式。優秀的科研狀態,我認為重在一個“養”字,需要浸淫在充實健康的物質和精神素材中慢慢滋養,形成良性循環,逐步提高修養。
所以,要避免過度疲勞,尤其避免憂慮情緒。做科研工作,時間安排必須彈性,要多留出一些時間來思考。有些科研人員看似慢節奏甚至有點懶散,但成果卻很多;有些人看似緊緊張張,反而沒有高質量成果。這個辯證道理,用兩句成語概況,就是“欲速則不達”和“磨刀不誤砍柴工”。
07
劉洋(計算機科學博士,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
每個讀博過來的人都有這種重壓狀態
最近提出996的企業主要是腦力勞動密集的互聯網企業,簡單的提高工時和工作強度,不一定能提升企業的產能。另一方面,在一些體力勞動相對密集的製造業,倒是有因為產出要求增加,工作時間相當長的企業,但人家是按加班工時付出了薪酬。所以一些互聯網企業提出996,這種策略更多可以理解為經濟壓力下的變相裁員、逃避責任或者製造危機感;更多是一種姿態的表達。
科研工作者做的也是腦力密集的工作,可能存在長期不分時間地點的工作;但科研體系中除了少數團隊個別強制要求坐班打卡,大部分倒是相對自由。
我讀博時,忙的時候7×24,也有相對輕鬆點的時候。當時肯定是忙碌、辛苦、有壓力的,每個讀過來的人都有這種重壓狀態。現在回想,就不會覺得那麼難過了,也是一段值得回憶、不斷進步的經歷。
08
掃地神僧(知乎網友):
每週工作接近80小時,但有效時間並不多
我之前一般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回,減去吃飯時間,實驗室差不多待12小時,週末也比較少出門,基本實驗室待兩天,典型的勤奮型科研狗。這樣每週工作時間接近80小時,看上去比互聯網公司還可怕。
實際情況是,雖然時間用的很多,但有效時間並不多,其中刷手機、發呆、睡覺,都佔據了不少時間,其他也有相當部分時間不怎麼高效,大概一天能有4小時很高效率就不錯了。
我大概做了個統計,每天這4小時做的工作量基本佔據了當天工作的90%,(其他無法量化的如潛在能力提升沒有統計),所以結論是其實每天高效4小時,再外加一兩小時總結思考完全足夠了。
09
就是個名(知乎網友):
如果環境對,人會不自覺投入
那些我見過的996勤奮的人,往往都是抱著一種不服輸的勁頭,也有是本身對科研熱愛,或者有些根本就從來沒考慮過熱情和放棄,把996和勤奮工作當作常態和生活一部分。
科研這個東西環境很重要,這個環境不是指儀器,更多的是人。是你身邊有沒有一起努力的同伴,是你身邊有沒有你想學習和超越的目標,是你身邊有沒有激勵和推動你前進的人。如果環境對,人會不自覺投入。
身為科研人員,你是如何看待“996工作制”的?對於現在的工作狀態,你滿意嗎?歡迎留言。
(部分資料選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