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雙中子星合併可產生磁星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雙中子星合併的產物是磁星,相關論文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該項研究的主要牽頭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教授薛永泉介紹,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為神奇的天體之一,它幾乎全部由中子組成,具有超高密度、超強磁場等極端物理屬性,是檢驗基本物理規律極佳的天然實驗室。此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其合併後的產物是黑洞。
磁星假想圖(王國燕、何聰供圖)
薛永泉等人發現了一個持續約7小時的X射線輻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約66億光年外,各種關鍵觀測數據和理論分析均表明:該信號源於雙中子星合併之後產生的磁星。
研究配圖- 3:CDF-S XT2與宿主星系的相關性質(via Nature)
磁星為磁場特別強的星體,其表面磁場比目前人類實驗室能製造出來的最強磁場還強上億倍,同時具有超高的自轉速度,每秒自轉幾百到上千週,其離心力能幫助它短期抗衡自身產生的強大的引力,因而不會坍縮成黑洞。
研究人員借助這樣的X射線圖像來識別磁星的形成(via: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ScienceDaily)
這一發現證實了雙中子星合併直接產物可以是大質量毫秒磁星,排除了一批核物質模型,為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和中子星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原標題為:“磁力驅動的X射線瞬態作為二元中子星合併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