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表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酸雨呈減少趨勢
日前,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冰凍圈消融加速。藍皮書指出,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1901~2018年中國和亞洲年平均氣溫距平
1961-2018年青藏地區平均氣溫和降水距平
1961~2018年中國極端事件和氣候風險指數變化
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距平
1961~2018年青海湖水位變化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信息,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過去5年(2014年到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5個年份。
藍皮書也顯示,2018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比常年值偏高0.58℃,是1901年以來的第五暖年份。1901年到2018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2018年中國屬異常偏暖年份。1951年到2018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朋嶺認為,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區域響應。“氣候變化是人為和自然外強迫以及氣候系統內部變率共同驅動的,前者包括溫室氣體、氣溶膠、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包括城市化)等,後者包括大尺度海洋自然變率如ENSO和PDO等年際、年代尺度及更長時間尺度的內部氣候變率。”
國家氣候中心對中國區域氣候變化歸因研究結論表明,中國近50年氣候變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度上升趨勢迭加自然的氣候波動共同造成的。同時,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變暖速率加大,其中快速的城市化對某些局地溫度升高可能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除氣候變暖趨勢明顯外,藍皮書還顯示,1961-2018年,中國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次的年代際變化特徵明顯,極端日降水量事件的頻次呈增加趨勢,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登陸中國颱風的平均強度明顯增強,高溫熱浪、低溫冷凍、乾旱、強降水、洪澇、颱風、沙塵暴等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普遍存在,影響廣泛。同時,1961-2018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總體呈升高趨勢,階段性變化明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波動上升。
王朋嶺認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既受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的影響,又受到自然外強迫和人為外強迫(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變化等)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可能是造成中國極端高溫變化的首要驅動因子。國家氣候中心對2013年夏季發生於中國東部地區的持續高溫熱浪事件的檢測和歸因研究結論亦顯示,人類活動影響起著關鍵作用,它使該類高溫熱浪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60倍。
此外,藍皮書還涉及中國平均年降水量、中國平均風速和日照時數、全球平均海表溫度、植被指數等多項內容。
1961年到2018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降水變化趨勢區域差異明顯,青藏地區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而西南地區降水總體呈弱的減少趨勢;中國平均風速和日照時數呈下降趨勢,≥10℃的年活動積溫呈顯著增加趨勢;中國松花江、長江、珠江、東南諸河和西北內陸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總體表現為增加趨勢,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和西南諸河流域則表現為減少趨勢。
1870年到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並伴隨年代際變化特徵,2000年之後全球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1980年到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年到2011年平均值高58毫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
2018年全國平均植被指數與2011年到2017年的平均值相接近,冬季、春季和夏季植被指數較2011年以來的同期平均值均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