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短信業務呈現回暖苗頭到底能否迎來復興?
近年來,短信業務一路下滑,社交軟件、即時通訊軟件取而代之,成為個人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然而,就在各類社交APP的競爭愈發激烈之時,短信業務卻呈現出回暖苗頭。據近期工信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短信業務量較上年同比增長14%。進入2019年,短信業務量增長的趨勢愈發明顯,僅1月至2月,全國移動短信業務同比增長17.3%,移動短信業務收入達到60.4億元,同比增長5.3%。
業內人士認為,短信之所以能扭轉頹勢,主要得益於企業短信業務需求的增加。
對於近期短信業務的“驚艷表現”,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助理研究員左鵬飛表示:“這標誌著短信業務一改頹勢,發送量和業務量保持高速增長。”
幫助短信完成神奇逆轉的,是龐大的企業需求。
“我們公司主營的財稅機器人業務,每個月都要向付費用戶推送相關數據及分析信息,短信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手段。”遼寧元凰萬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春泉介紹,短信屬於強提醒信息,不容易被遺漏,因此該公司要給運營商和短信服務公司支付很多費用。
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科技類企業,需要靠短信實現與客戶的“強溝通”。出行平台滴滴公司曾表示,由於要發送海量的驗證碼和用戶提醒,該公司短信費非常可觀。
“個人短信業務的沒落已難以避免,短信由社交屬性逐步轉變為商業屬性的趨勢愈發明顯。”左鵬飛認為,短信業務“回暖”是運營商難得的機遇。它們應加大力度整合技術、安全等多方面資源,確立自身在商業短信平台生態圈的建設者和擁有者地位。
短信業務得到企業青睞,離不開其自身特點。對商家來說,如果想對個人用戶進行產品推銷,選用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則不僅需要得到用戶確認,還可能使用戶產生對營銷行為的排斥心理;若選用短信,則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方面的情況。
“與社交軟件相比,短信在成本、內容豐富度方面毫無優勢可言,但短信也有它的’長板’。” 手機行業自媒體人李殿璽表示,“我國手機號碼實名制認證已基本完成,企業可利用短信直接對號碼進行身份驗證,這是即時通迅類軟件難以具備的優勢。”
工信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淨增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49億戶,總數達到15.7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12.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10.2部/百人。其中,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的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百人。這就意味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國民都擁有了一部以上的手機,考慮到實名制、低廉的覆蓋成本,短信幾乎成為企業向用戶傳遞信息的最佳渠道。
短信的形態不斷創新,並且潛力很大。隨著融合通信技術的發展,無論是運營商,還是第三方服務商,都在改變著短信的固有形態,富媒體短信形式的出現已讓企業與用戶進行圖文、視頻、語音甚至紅包交流成為可能。
如此看來,短信似乎未來可期,不過左鵬飛還是提醒運營商,打造出良性的生態環境才是“收復短信失地”的關鍵。
“其實,從來沒有傳統的通信業務,只有傳統的服務思想。新技術不僅催生出新的通信工具和通信業務,也可以給傳統通信業務(如手機報、飛信)帶來升級契機。無論是新業務還是舊業務,要想實現發展,關鍵在於發掘用戶需求點,不斷進行模式創新,才能讓產品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立足。”左鵬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