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數學遊戲
1分、19分、79分……數學,可能是馬雲心中的一根刺。拔刺,成為他回歸教育的“第一課”。前有劉備三顧茅廬、後有馬雲三赴考場,都是一段佳話。1982年7月,坐標杭州。“打過架、縫過針、捱過處分、少有悔改”的小馬雲奔赴考場,數學成績:1分。
落榜之日,他確信“不是塊讀書料”,便做起了臨時工補貼家用。那一年,18歲的馬雲踩著三輪車送雜誌,穿梭於杭州的大街小巷。
命運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生改變。
一次,他來到浙江舞蹈家協會,在抄寫文件時意外閱讀了路遙的《人生》,這為迷茫的他點亮了明燈,他決心再放手一搏。
次年,馬雲二赴考場,數學成績:19分。
家人勸他放棄讀書,蹬三輪可以養家糊口,誰料他越挫越勇,再次備考。
在馬雲自傳《我的人生哲學》中,關於第三次高考有過詳實記載:高考前三天,一位姓餘的老師對我說:“馬雲,你的數學成績那麼差,如果你的數學能考及格,我的’餘’字倒著寫”。
這句斷言讓馬雲甚是鬱悶。臨考前,他背下了10個數學基礎公式,將公式套用到試題中,最終成績79分,奇蹟般地及格了。
年少的馬雲對這個分數很是滿意,這是他有史以來的數學最高分。最後,他以低於本科線5分的成績進入杭州師範學院念專科,恰巧那年英語專業招生未滿,為了完成升學計劃,外語系的老師們挑選了幾名成績較好的專科生,調配到外語系讀本科,馬雲便是其中之一。
余老師的姓被倒寫了,誤打誤撞的馬雲開始與英語結緣,畢業後成為了真正的馬老師,後成立了海博翻譯社,最終締造了阿里巴巴的傳奇。
對於這件事,他還總結過一句話:“要學會做夢,做大夢。夢想實現的那一天,所有笑話你的人都將成為見證你夢想實現的人”。
11位全球頂級數學家和馬雲“上課”。
“課堂”
數學,必然不是馬雲的強項,技術更不是。
但人各有所長,擁有語言魅力和人格魅力促使馬雲成為了企業領袖,懂數學懂技術的人才,自然而然地向他靠攏。
在走出考場的34年後,他又和數學較上了勁兒。
2018年9月18日晚,坐標阿里巴巴園區。來自全球的11名頂尖數學家和馬雲圍坐一團,眾人展開了一場關乎數學與科技的頭腦風暴。
“異緣聯想”、“黃金分割”、“無窮多組素數”……一個個陌生的專業詞彙在馬雲耳邊環繞。數學思維式的碰撞持續了近40分鐘,“學生”馬雲一言未發。
點頭肯定、托腮凝神,閉目冥想……他聽得相當專注。
好在,有人打破了看似尷尬的局面,將數學引向了對社會的意義與價值。“數學本身,是可以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進步的程度”,數學家張益唐話音剛落,一旁的馬雲不住點頭。
待眾人發言完畢,馬雲這才端起茶杯,小抿了一口。
“我連數學的門都沒進去……”,接過話筒,一向善於演講的他突然有些難為情,“實在不敢在各位面前班門弄斧,我只是向數學表示敬畏,向在座的各位數學家表示敬意”。
對話的最後,他用英文向“老師們”匯報了學習心得:
“我感到很抱歉,這麼多年,我們給予基礎數學的關注不夠。大家現在討論的數學與未來密切相關,這是我們阿里巴巴願意支持數學的原因”。
“中國如果在數學上上去了,將會是人類世界在數學上的進步。如果阿里巴巴可以為數學做一點點事情,我會倍感驕傲”。
這兩句話,贏得了眾人的掌聲。
“下課”鈴響,馬雲率先起身,向授課的“老師”致敬並合影。他說:“我今天上了最好的一堂數學課”。
門道
“下課”後不久,阿里巴巴突然發布了一個數學計劃:這家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將舉辦一場全球性的數學競賽,號召全社會的年輕人熱愛數學,試圖從這門基礎科學中發現新知。
通向數學世界的船,已經起錨,準備遠行。馬雲乘阿里巨輪站在渡口,伸開雙臂招呼大家上船。
48小時,全球4萬多人報名參賽。經過線上測試,328人入圍決賽。
報名表中可謂“藏龍臥虎”:韋東奕,第49屆和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賽滿分者;聶子佩,第51屆奧賽唯一滿分和第3屆羅馬尼亞大師杯滿分者……
這場數學巔峰之戰,定在了11月25日。
幾何與拓撲、數論與代數、方程式、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三百餘人在這四個方向上拼盡了全力,4個小時後,51人脫穎而出。
回看這場賽事,獲獎者年齡差別之大,從事行業之廣,可謂空前。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僅有13歲,00後學生不在少數,有工作數年的谷歌工程師,還有來自摩根大通的數據分析師。當然,主要獲獎人群還包括數學教師。
成績公佈後,有愛好者將預選賽試題公佈網絡,大批網友驚呼“題目都看不懂”。
預選賽試題之一。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數學愛好者們更關注的是解題思路和出題緣由。例如一道題目中涉及“外賣小哥如何送外賣最快”,這絕不是簡單的算術,其背後反映的卻是數學中的“網絡流”問題。
如今,全國外賣小哥和快遞員人數已超千萬,如果通過數學模型和算法的助力,理論上可以提高15%的配送效率,加之人工智能等數據分析,效率還有望突破30%。
或許,這就是馬雲口中數學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
馬雲為獲獎者頒獎。
延續
“看重學習能力,不在乎出身”是馬雲的人才觀。
顯然,獲獎者們都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他迫不及待與眾人見面,“這個頒獎典禮我催了行癲(張建鋒)好幾次了”。
上週五,馬雲為三百餘人舉行了競賽頒獎典禮。他坦言,“我看過試卷,幾乎沒有一道能看懂!”
這話不假。相信知曉答案者寥寥,但在獲獎者看來,這就是興趣所在:
那場4萬高手對決的預選賽,讓27歲女孩顧陳琳記憶猶新。
2018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讀博的她,特意為這場賽事定了兩個鬧鐘,“因為時差的關係,半夜爬起來打數學比賽,我還是第一次”,顧陳琳告訴新浪科技,這場數學競賽與其他賽事相比,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確定性,“這是第一屆,誰都不知道比什麼。這很奇妙,也很有趣”。
她有兩個希望:第一,用數學知識打破機器學習目前所面臨的“黑箱”問題;第二,我可以和馬老師交流一下嗎?
“用馬老師的話說,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用”,剛剛從北大畢業的張鉞獲得了金獎。他眼中,數學與阿里達摩院的事業息息相關,“它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比如說頗具前瞻性的量子計算機,就和拓撲有關,有一個數學方向叫拓撲量子場論,它用來搭建量子計算機的數學模型”。
按照阿里人的說法,舉辦數學競賽絕不是出於人才儲備的考慮,更沒有數學家的崗位。一切,只是想讓社會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樂趣,僅此而已。
在杭州的幾天裡,張鉞等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他們在櫻花盛開的西溪濕地旁交流切磋,在古典音樂里尋找著解題靈感……
馬雲的數學賽猶如一條長長的紐帶,串連起了熱愛數學的那群人。這場賽事,還將延續。
結語: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從1分到賽事倡導者,馬雲走過了36年。舞台上,他與51名獲獎者一一握手,羨慕之餘,更多地是對數學的敬畏。
IT、DT、AI、IoT……芯片、算力、量子、數據……
這些都與數學密切相關。“現在阿里巴巴收入很好、利潤也不錯,所以錢應該投在哪兒?就應該投到人類進步上去,特別是像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上面”。
“拔刺”的同時,馬雲更希望:有所作為。
新浪科技韓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