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的Facebook 能否靠“打雞血”東山再起?
早在2010年,Facebook還是一個用戶數量超過5億的新興社交媒體巨頭。當時,公司兩位員工在暫時不用的倉庫中成立了一個名為Analog Research Lab(以下簡稱ARL)的內部宣傳組織,發起了一項張貼印有標語的海報的宣傳活動。
而現在,Facebook已經不再是科技行業最為炙手可熱的新星。由於英國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的數據洩露醜聞事件、緬甸的種族大屠殺事件,以及俄羅斯的虛假新聞干預2016年選舉事件,Facebook的企業形像已經收到了巨大打擊。
但即便如此,ARL仍然在照常運作甚至發展壯大,在全球各地已經擁有10個分部,全職員工更是超過20位。雖然有人認為,這些海報以及設計張貼海報者,能夠為大家提供更多全新方式,來了解外部世界、構建互動社區、創新技術以改變生活。但其實,更深入來看,對於身處形象危機中的Facebook來說,ARL張貼出來的各種海報標語,倒是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窗口,幫助外界更好了解Facebook的本質精神及其2019年的計劃發展方向。
接下來要做什麼
上圖這張黑色風格的扭曲字母主題海報,是ARL負責人Scott Boms去年設計的。中間像是變了形的鐘,左右兩邊雖然難以單獨識別每個字母,但大致能夠整體看出來,一句是“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是最為重要的事。”另一句是“想要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是必須要提前想清楚的事。”
Boms介紹說:“我個人認為,所有在Facebook工作的人,內心都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一黑白系列海報主要是想表明,人類並非完美無瑕,只要是人就都會犯錯誤。因此,我們需要時刻提醒大家,在面對各種艱難困阻時,一定要做對的事並且把事做好。”
過去幾年來,Facebook一直在堅持做對的事。在應對信息濫用這個問題上,它一直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扎克伯格對此的計劃是一回事,計劃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又是另一回事,是否能夠減輕員工對信息濫用所產生負面影響的內疚情緒自然又是另當別論。
員工奮鬥動力
各項研究表明,員工都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夠帶來意義。而藝術看似微小,實則最能向員工傳遞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
當然,Facebook也不是唯一一家通過藝術設計來激勵員工的公司。眾所周知,IBM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決定借助設計師所設計的海報,來傳播前瞻性和包容性的企業文化價值,希望能夠讓員工堅信自己的工作著實意義非凡。
曾在2015年到2016年期間擔任Facebook產品經理的Camilo Arévalo表示:“早在我最開始加入公司時,就非常喜歡那些海報和標語。那時候,我覺得ARL以一種非常藝術的方式給員工帶來了積極激勵。因此,我為它感到十分自豪,甚至還會把海報帶回家,貼在自己公寓裡。它們就像是令人振奮的鼓點一樣,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節奏不斷向前。”
其實,說到底,這還是管理心理學問題。很多標語能夠給人心理暗示,鼓勵員工加快工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個人價值。正如斯坦福大學教授Fred Turner近期在一篇關於Facebook藝術項目的文章中表示,這些標語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強迫”人持續不斷地工作。而且,有些新標語雖然聽上去“進擊性”和“貪婪性”的意味淡了一些,但其實還是潛意識裡將工作和私人生活扯上了關係。就比如,“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是最為重要的事。”這句話,其實不僅能夠看作工作過程中的指導原則,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私下里的自我糾正和自我幫助作用。
在Turner看來,這些標語不僅會以難以察覺的方式控制員工,也是導致Facebook陷入如今這些麻煩的一大推動因素。畢竟當一個人過於關注發揮自身價值的時候,必定會過度關注自我而忽略周遭環境和身邊其他人。用他的話說:“那些海報上的圖文,能夠讓Facebook員工認為自己是創新技術藝術家,甚至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全新民主模式的構建者,而不是全球安全監視網絡的規劃者。”
自上而下模式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以為這些都是公司高層領導的所作所為。但其實,並非如此,ARL是一個由基層員工自主發起成立、一直延續發展至今的草根組織。所有的宣傳海報,均為員工設計製作,而非高層領導。但儘管如此,也不能誤以為Facebook是一家以員工為核心驅動的公司。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表示,在此前員工與扎克伯格和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的日常交談問答過程中,ARL會時不時跳出來同步傳達領導指示。該員工回憶道:“我記得,在很多次上下級交談問答中,ARL都會同步打印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的知名語句並且張貼在牆上。這樣一來,員工一結束交談走出辦公室,就能在各面牆上看到領導剛剛才說過的話。甚至為此,ARL還專門安排了跑者,在領導辦公室和海報製作室以及公司各幢樓之間來回跑,確保第一時間把領導說過的話以海報形式呈現給公司全體員工。”
Boms也表示,早在2015年,ARL幾乎持續了三四個月每週製作實時同步海報。不過,自那以後,就降低了頻率,只在較為重要的上下級交談問答時同步製作海報,因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進一步解讀領導指示,而不是簡單印刷製作。
用Boms的話說,ARL的作用其實相當於“反向宣傳”。也就是說,高層領導並未明確給出指示,但卻默認了這樣一種行為,因為ARL的宣傳方式確實幫助公司加強了管理,只不過是間接借助員工的手。
大家並不想改變這種狀況
對於ARL自下而上的協助管理結構,Boms也坦言,僅僅站在矽谷這一小塊地方上,無法準確掌握Facebook在整個科技行業的地位以及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的影響。因此,在2016年,他發起了一個名為設計師入駐(Designer-in-Residence)的全新項目,以了解更多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觀點。據他介紹:“我們不會告訴設計師應該參考什麼、設計什麼,而是讓他們帶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風格,讓他們為員工呈現更多矽谷以外的全新資訊。”
但是,據其中一位即將結束六週入駐的設計師Luiza Dale介紹, ARL的工作其實還是在公司內部引起了不小爭議的。儘管Boms表示,員工並不會討厭那些海報,但當Dale嘗試打印了一些其他文件放在海報堆上以供參閱時,幾乎沒有一位員工會拿起來看。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件好事。
總之,那些海報究竟是否能夠產生影響、能夠產生多大影響,目前還不能給出明確結論。而且,無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公開對外,幾乎也沒有人或部門會專門花時間和精力,來推廣那些海報項目中的設計作品。
可以說,ARL在Facebook內部的定位,有點偏向高層領導“眼線”的角色,畢竟這是一家看重忠誠、反對異議的公司。根據CNBC今年的報導,在Facebook的員工績效評估體系中,那些一直追隨公司高層領導,而且從未提出任何不同甚至反對意見的員工,能夠拿到不少獎勵。而ARL的存在,就恰好反映了這種唯領導指示馬首是瞻的文化氛圍和心態模式。用Dale的話說:“在ARL的海報中,大多都是高層領導的知名語句。而且,都是非常正面的那種,能夠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所有的員工都非常謹言慎行,大家都不願意刻意去改變目前這種現狀。”但這種固有狀態是否為一種健康狀態,著實值得考量。或許Facebook真的應該認真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聽取自己那句建議: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是最為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