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共論文築壟斷高牆知網不能這樣做“生意”
“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看似是市場行為,但用戶在與知網的價格談判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更何況,知網壟斷地位的形成,並不完全是市場造就的。比如,按規定,本科生以及碩博生,其論文都必須通過知網查重,才能夠順利獲得答辯資格並從高校畢業。” 最近,知網掉進了輿論漩渦,其壟斷學術資源的話題備受公眾關注。
輿論關注知網,實在是苦知網久矣。作為我國最大的文獻庫,知網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人們使用頻次最高的檢索和下載學術資源的。高校和研究人員,做學術研究很難繞開知網。但知網的服務費用卻連年漲價,讓高校直呼“用不起”。
因為不滿漲價,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曾一度停用知網。據武漢理工大學介紹,知網對該校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竟高達132.86%。對個人用戶而言,研究人員從知網下載自己的學術論文,還要付費,也真是槽點滿滿。知網充值餘額不退的霸道做法,還引得用戶將其告上法庭。
一邊是師生的學術成果上傳到知網幾近是白給,知網支付給部分作者的稿酬或版稅非常低;另一方面是知網年收入近10億元,毛利高達58.83%。這種暴利收費模式很難說是合理的,也難怪有人批評知網用論文賺錢,讓學術成為一門生意。
有論者認為,知網進行數據整理、運營,需要投入,都有成本。用戶購買知網的服務,是一個市場行為,知網作為企業不是做公益。但首先,學術論文是一種公共資源,學術論文的共享是開展學術交流的基礎。知網作為我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承擔著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的功能。這就決定了知網並不是純粹的市場主體,而是一個公共企業,應該體現一定的公益性,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連年漲價獲取暴利,阻礙了學術資源分享和學術傳播,也違背了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初衷。
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看似是市場行為,但用戶在與知網的價格談判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一位學校圖書館領導曾對媒體表示,知網每年都在以超過10%的漲幅向學校報價,且所報價格均是“死數”,沒有一點談判的餘地。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環境下,買方和賣方之間,應該是平等地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談何平等?更何況,知網壟斷地位的形成,並不完全是市場造就的。比如,按規定,本科生以及碩博生,其論文都必須通過知網查重,才能夠順利獲得答辯資格並從高校畢業。
知網之所以有連年漲價的底氣,還在於目前尚無其他更好的數據平台可以取知網而代之,用戶雖然不滿,但是難以用腳投票。北京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雖然一度停用知網,但最後還是妥協了。而這種局面的形成,不得不說尷尬。
降低學術資源傳播的門檻,知網當正視自身的社會責任,在商業性和公益性之間找到平衡,不能打著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旗號獲取政策支持,又壟斷公共學術資源進行高收費,迴避社會責任。兩頭都要佔,顯然說不過去。
政府也應對相關的商業化運作進行規制,降低學術分享和傳播的門檻和知識獲取成本。同時,高校之間學術資源的共享平台和機制也有待加強,目前已經有一些學術資源共享平台,實現了免費的檢索、下載。當有了可供替代的平台,知網也就會收起它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