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台灣科技品牌:在內地對手逼迫下謀求自救
華碩、宏碁、HTC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台灣科技品牌曾經被稱之為“台灣之光”,但現在已大不如前,即便在本土也難於抗衡蘋果、三星以及內地競爭對手。
台灣智能機對消費者吸引力不足,這成為了台灣科技品牌沒落的一個典型例子。華碩和HTC在全球智能機市場的佔有率不足1%。在台灣,雖然他們的份額升至近15%,但是也遭到了內地對手OPPO、華為以及小米的蠶食,這三家內地廠商的總份額超過18%。同時,手機巨頭蘋果、三星在台灣的智能機需求穩定。
內地對手崛起
台灣品牌智能機在本土顧客、零售商那裡難見起色。當記者造訪一家台灣商店時,一名店員在被問及台灣手機時推薦了其他品牌。“三星和內地廠商的手機更好,”她實事求是地說。
截至9月份的第三季度,HTC已經連續遭遇了14個季度的營業虧損。由於不斷裁員,HTC員工總量已經萎縮至大約5000人。這家公司曾在2007年賣出了世界上首款觸摸屏手機,協助推動了日後智能機革命的爆發。
華碩在2014年通過其ZenFone品牌全面進軍智能機市場,並擴張至日本、東南亞等其他地區,登廣告宣傳起售價為99美元的手機。然而,華碩智能機業務在去年第四季度虧損新台幣62億元(約合2.01億美元),拖累公司遭遇了大約九年半時間內的首次季度淨虧損。隨著華碩推動內部重組,擔任公司CEO逾10年的沈振來在1月1日離職。
儘管台灣曾成功建立了一個科技行業,培養出了能夠抗衡三星、LG等韓國對手的公司,但是本土公司在打造消費者品牌上已遠遠被落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台灣科技行業曾經是亞洲品牌建設的先鋒。宏碁創始人施振榮過去常常強調品牌的重要性。
代工根源阻礙品牌打造
台灣科技行業從代工業務起步,實際上相當於一位無名的幕後工作人員。但是施振榮指出,台灣可能會陷入他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微笑曲線”的最低端。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和下游營銷的利潤要高於中間的組裝業務。
宏碁可以說是“台灣品牌之父”。它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銷售自主品牌PC,抓住了市場對於低價、纖薄機器的需求,在2009年成為第二大PC製造商,全球市場份額曾高達15%。但是現在,宏碁的份額已降至大約6%。
宏碁還在2001年剝離了數字電子部門明基。華碩就是由前宏碁工程師創建。
台灣科技公司謀求借助高性價比特色實現與蘋果的差異化,以平價銷售功能強大、設計精緻的手機。他們與財力雄厚的韓國對手展開了一場激烈爭奪,但最終敗下陣來。與此同時,內地對手在最近十年開始崛起,令台灣企業感覺在各個方面力不從心。
日本智庫亞洲經濟研究所(IDE)經濟專家佐藤幸人(Yukihito Sato)把部分原因歸結於台灣科技行業的代工根源。“推動原創產品的努力沒有成功,因為此舉在消費者市場與其企業客戶產生了利益衝突,”他表示。
佐藤幸人補充稱,打造本土品牌需要市場規模,允許企業競爭和成長。他指的是市場需要有足夠的內需。然而,台灣地區人口只有2350萬,遠低於日本的1.27億,也不到韓國人口的一半。“如果匹配的市場太小,品牌就沒有參與競爭的意願,”一位科技公司高管稱。
在韓國,三星、LG、現代汽車等大企業同時受益於政府和公眾的支持,建立了能夠叫板蘋果等公司的商業模式。
台積電、蘋果供應商富士康等專注於代工的台灣公司已經成為全球領頭羊。在2016年收購夏普後,富士康已經把品牌產品列為了公司核心業務。但是,富士康過去的成功模式正受到內地勞工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威脅。
如何自救?
面對不利前景,台灣科技行業正在尋找下一個重要機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去年12月表示,公司智能機業務將專注於遊戲和其他優勢領域,釋放出從大眾市場向小眾領域轉型的信號。
宏碁主攻遊戲電腦的決定正在取得成效。去年第三季度,宏碁合併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5%,這多虧了遊戲市場的蓬勃發展。市場研究公司Newzoo預計,去年遊戲市場收入增長逾10%,達到1349億美元。
台灣科技公司的另一個選項就是利用現有供應鏈開發新奇產品。前HTC員工在2011年成立了電動滑板車創業公司Gogoro,去年的銷量超過7萬個,是2017年的兩倍以上。滑板車的可替換電池能夠在充電站網絡進行充電,這吸引了粉絲。除了電池,Gogoro幾乎在本地採購所有零部件,並獲得了一個台灣當局基金的資助。(作者/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