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努力早晨都起不來?別費勁了這事基因說了算
我們習慣於稱喜歡晚上熬夜為“夜貓子”,稱喜歡早起的人為“早鳥”,而對於許多“夜貓子”來說,無論如何努力,他們早上卻怎麼都起不來床。科學家們最新發現,“夜貓子”和“早鳥”可能都是天生注定的,我們的基因決定了生物鐘調節睡眠模式的方式。
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生物信息學教授邁克爾·威登(Michael Weedon)領導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我們應被歸為“夜貓子”還是“早鳥”的遺傳原因。這項研究顯示,不管你如何努力,這一切都是基因在發揮作用。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24種基因,它們決定了人體生物鐘的調節方式,也就是我們睡眠-覺醒的內部循環過程。最新研究將已知可能影響人們是否“願意”早起的基因數量從24個增至351個。
威登教授表示:“根據你攜帶的基因數量,你可以是’夜貓子’,也可能是’早鳥’。我們的研究顯示,在這351個基因中,5%擁有最多基因的人比5%擁有最少基因的人平均早睡25分鐘。”換句話說,攜帶更多基因會讓有些人早早感到疲憊,而擁有更少基因的人在夜幕降臨時會覺得效率更高,他們自己對此無能為力,因為這都是基因決定的。
威登等人的研究不僅列出了這類基因的數量,還研究了這些基因在人體內最有可能被激活的部位。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參與研究的作者塞繆爾·瓊斯(Samuel Jones)解釋說,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攜帶不同類型的組織。雖然所有組織中都包含我們所有的基因,但並非所有基因在所有組織中都被激活。瓊斯說:“我們發現,與晝夜節律相關的基因往往在大腦和視網膜中被激活得更多。這有助於我們繪製出人體哪些部位在塑造夜貓子、早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瓊斯繼續稱,這些基因在我們的大腦中被激活並不奇怪,因為眾所周知,大腦是我們身體的“主時鐘”。更具體地說,它位於被稱為視交叉上核(SNC)下丘腦區。SNC包含有振盪器,根據你所在環境接收到的不同信號,它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設置”不同的時間模式。
SNC依賴的信號之一是光。例如,當視網膜發出入夜的信號時,我們的大腦會釋放一種叫做褪黑激素的睡眠誘導荷爾蒙。這就是為何威登和瓊斯的研究將視網膜上的“早鳥”基因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原因。從本質上講,我們處理光信號的方式,以及我們向身體發出(或不發出)該睡覺的信號的方式,都可能與基因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其中兩個基因內部存在突變,可能改變了該基因檢測光線的工作方式。瓊斯說:“我們確實知道光線被用來訓練我們的生物鐘,但我們不知道我們檢測生物鐘的方法在早鳥和夜貓子之間會有所不同。這表明,這些差異可能發生在一個基本層面,即基因層面上。”
正是有鑑於此,你無法控制自己是“夜貓子”還是“早鳥”。這很重要嗎?這就是這項研究有趣的地方,因為“夜貓子”已經被廣泛地與各種心理健康狀況聯繫起來,比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去年,有研究報告稱,那些在夜間更活躍的人患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和感到孤獨的機率都有所增加。
但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心理健康問題導致人們睡眠模式紊亂,亦或是完全相反?瓊斯表示:“基因總是最重要的。因此,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晝夜節律和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當然,這種關係並不總是明確的,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有遺傳根源。但是瓊斯認為,可以肯定地說,你的基因決定了你是“早鳥”還是“夜貓子”,這將繼續影響你患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
瓊斯和威登都認為:攜帶“早鳥”基因的人更符合現代社會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與你的基因抗爭對你的心理健康不會有好處。事實上,不管是不是這種情況,這將是研究人員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將來,這可能成為我們需要更靈活工作方式的依據,幫助更容易理解為何有些人在不同的時間工作效率更高這一事實。這不僅能提高生產率,還能改善工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決定你屬於哪種類型的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關注你自己的感覺,也許是時候讓自己在辦公室裡每天下午3點毫無負罪感地打個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