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臨床論文、非原創性創新瘧原蟲如何“治愈”癌症?
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在廣州中科藍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網站發出通知表示: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有媒體記錄了報名的火爆:百餘人匯集相關醫院填寫志願報名表。同時,有自媒體撰文表示,中科藍華的控股股東、上市公司藍盾股份其間股價大漲,按照2月13日股價計算,共套現1.2億元。
一個科學演說引發了社會、經濟的巨大波動,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也因為這次演說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基於觀察性研究公佈結論、沒有發表相關臨床論文、並非原創性創新……帶著這些“硬傷”,陳小平就急於在鎂光燈下展示“觀察性研究”結果,就好比看到狼的影子就大喊“狼來了”。這有違科學家求真、探索的精神,也枉顧進一步揭示可能機理、數據化地衡量致病性的職責。
基於觀察性研究就能發布“暗示性”結論嗎
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公開數據顯示,瘧原蟲免疫療法相關的3個臨床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用回顧性方式將臨床工作中現有的臨床資料進行匯總和分析。而臨床試驗性研究是研究者有事先假設和試驗設計,按照要求操作實施,最終得出某種新的干預措施是否有效和安全。相較於臨床試驗性研究,觀察性研究適用於發現前的尋找線索,並不進行干預,甚至不能稱之為療法。
基於觀察性研究的初步結果,陳小平在公眾平台上通過演說的方式聲稱瘧原蟲免疫療法可以治療癌症,中國蛋白藥物質量聯盟秘書長史晉海博士表示:在國際醫藥產品研究領域廣泛接受的臨床研究實踐中,“觀察性研究”是特指醫學研究工作者只做觀察,沒有給與任何特定的干預性治療(如新藥物)的一類研究。如果患者接受注入瘧原蟲等非常規治療方法,則不應當列入“觀察性研究”。如果以觀察性研究申請註冊,而行干預性治療(如瘧原蟲輸入)驗證之實,不僅違背臨床試驗申請初衷,也不合規,不合法。
史晉海認為:醫師要有醫德,科學家也自然應有“科德”,從事生命科學和醫藥產品研究的科學家則必須兼而有之。作為一個科學家,利用中央電視台就這樣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觀察性研究”,給出’暗示性’結論,至少是沒有科學家應有的嚴謹和基本訓練。
“其發表的是一些非臨床論文。”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表示,相關演說有些渲染。觀察性研究之後、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探求機理等研究活動,在獲得足夠的安全性、有效性證據之後,再開啟真正的臨床試驗性研究,刊登臨床論文或公諸於世才是負責任的行為。而沒有臨床論文,意味著沒有經過投稿、審稿過程的“沙裡淘金”,難以評判該研究能否經受住審稿人的質詢、質疑。
合法合規?業內觀點不一
“起碼應該有相應的實驗證明瘧原蟲被引入治療不會危及患者。”史晉海說。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也發表言論認為,對於群體來說,瘧原蟲免疫療法造成瘧疾病人後,有通過蚊子傳染給其他人的潛在可能,有直接危險。
中科藍華的網站上顯示瘧原蟲免疫療法的流程為:諮詢、評估、接種、治療期、滅蟲、滅蟲後檢查、隨訪。但滅蟲方法是否有效仍然令人存疑。
雖然陳小平聲稱用於治療癌症的間日瘧原蟲,是一種相對良性的瘧原蟲。但有分析表示,滅蟲這一步仍舊有安全性風險,此類瘧原蟲更易於潛伏,治療不當會有3個月到1年,甚至2年的潛伏期,而青蒿素治療間日瘧是消滅紅細胞內的瘧原蟲,潛伏的瘧原蟲卻在在肝細胞內。
“有明確致病性的療法很難通過倫理審查,並被批准臨床。”史晉海說。
王小寧認為,合規的臨床試驗應該由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批准,拿到臨床批件。記者並未在CDE網站上檢索到相關臨床試驗的信息公示。
目前普遍認為的該試驗合規的依據為:有倫理審查報告、在正規醫院進行、並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獲得註冊號。
但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實質是非贏利註冊機構。非贏利組織的註冊與行政部門的批准不同,前者更側重於信息採集。
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也顯示,其旨在通過公開試驗數據,提高臨床試驗的管理水平和質量,通過信息採集,避免試驗重複。中心要求申請註冊的臨床試驗研究均需提供倫理審查批件複印件、提交研究計劃書全文和受試者知情同意書。
網站顯示:“研究計劃書和知情同意書只限於用於我們在預審時了解註冊研究的設計,以及該研究是否做了充分的準備,不會公開。”可以理解為,中心只敦促規範性,但不對其專業上的可行性進行審核。中心相關單位的專家也表示:“中心只具有註冊職能,並不會對前來註冊的試驗進行審評。”
是原創研究成果?創新性受到質疑
“利用感染性病原(細菌或寄生蟲等)抗原性激活人體的非特異和特異性免疫系統治療癌症。這樣的思路在醫學和科學界早有之,如卡介苗(由減毒牛型結核桿菌懸浮液製成的活菌苗)治療癌症。”史晉海認為,為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所使用的病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進,才能應用於臨床試驗。
例如,將瘧原蟲進行遺傳改造,讓它喪失致病能力,再進行利用;再例如通過基礎研究,找到瘧原蟲能夠激發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真正機理,再創新利用方法……
在中科藍華的網站上,這樣介紹瘧原蟲免疫療法的原理:(瘧原蟲)激活NK細胞分泌大量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γ干擾素,可以非特異性地殺滅一部分瘧原蟲和、一部分腫瘤細胞,進而釋放出腫瘤抗原……
事實上,2017年國外研究人員曾從瘧原蟲體內分離出一種稱為VAR2CSA的蛋白質,通過對VAR2SCA進行結構改造,瘧疾蛋白質藥物組合顯著延長了膀胱癌小鼠的生存期。研究發佈在影響因子10.476的荷蘭學術期刊《EUROPEAN UROLOGY》上。此類研究更易於形成藥物,避免瘧原蟲直接施用於人體帶來的危險甚至社會危害。
而對於陳小平團隊的研究,多位學者表示,瘧原蟲蛋白為什麼激活NK細胞?什麼樣的信號傳導讓NK細胞被激活,釋放細胞因子。這些涉及到細胞反應的生命活動機理,完全未知,項目組就忙於進行臨床試驗,置患者生命健康於不顧,有違醫德和藥物科學評審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