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瘧疾治愈癌症”:使用“治愈”易誤導大眾
最近有一篇這樣的新聞在各大公眾號、各大媒體瘋傳,題目大多為“瘧疾可以治療晚期癌症”。很多公眾號和媒體又開始狂歡,讚美之詞溢於言表,什麼“重大突破”,“中國人攻破癌症”,乃至“下一個諾貝爾獎”。本來看到這樣的標題,一般作為專業人士是不大會點開認真看的。但是春節前後各方親朋友好都把這類文章轉發,並激動地詢問很多專業人士到底是否靠譜,癌症是否被中國科學家攻克了之類的問題。
儘管是在春節期間,BioArt還是特地詢問了一些專家(腫瘤專家和傳染病專家),專家們基本上對該新聞流傳這麼廣都表示有些驚訝,批評了有些媒體的報導是不負責任和過於誇大的。BioArt也十分有幸邀請到了兩位專家對“瘧疾治愈腫瘤事件”發表一些個人看法,希望給公眾一些指引。
責編丨兮、迦溆
專家點評(腫瘤生物治療專家)
(注:以下文字為錄音整理)
相關報導被媒體誇大,首先邏輯有問題,(1)提到使用抗瘧疾的藥物——氯喹來治療腫瘤,又用此來證明瘧疾可治療腫瘤,這在邏輯上是正好相反的;(2)提到的有效率50%是不對的,十個病人中最多可能有兩個得到緩解(按客觀緩解率計算),所以也最多只能說是20%(如果按照已公開的影像數據,以及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似乎尚不足以支撐緩解),另外樣本量少;(3)該項研究的信息披露並不完整,關於入組病人的信息仍不清楚,比如多少病人是真正的晚期;(3)臨床研究質量控制在細節上是欠缺的,比如按照GCP要求,病人的病號及病人縮寫不能公開(據公開的信息顯示,病人的名字清晰的顯示在影像資料上),部分專業術語還有待商酌的;(4)瘧疾是有傳播風險的,從公眾風險來說,使用瘧疾來抗腫瘤也要考量到公眾因素;(5 該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是沒有受益的,至少沒有顯著地受益。總之,這項研究中好多細節沒有披露,我們不能做出很完整的解釋或闡明,同時媒體在報導此項研究時也有誇大之嫌。
這種事情“解鈴還須繫鈴人”,最好這事由研究者自己出來發聲,做一次澄清。很多報導用那麼多誇張的語言來描述,這是不合適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病人甚麼階段,經過什麼樣的治療,然後得到了什麼療效,等等,要稍微比較科學準確地描述,比如文中說“醫院下通知書:病人只能活3至5個月”,醫院會下這樣的通知書嗎?肯定是不會的。哪個醫生也不會對病人說你能活3到5個月,更不用說下通知書了,等等這種太誇大、不嚴謹、不嚴肅的描述。
專家點評(傳染病研究專家)
近期,一篇關於“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新聞報導 (以下稱“新聞報導”)引起廣泛關注,我在此應BioArt之邀表達一下個人的幾點觀點。首先,基於我個人的知識範圍:1。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攜帶瘧原蟲的蚊子叮咬傳播。瘧原蟲感染後會引起強烈的人體免疫反應。瘧疾發病的主要表現為周期性全身發冷、高熱、多汗等;2。通過人工接種瘧原蟲來治療另外一種疾病曾有所報導。如利用瘧疾產生的高熱及免疫反應治療梅毒引起的麻痺癡呆 (malaria inoc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paralytica) 曾獲得諾貝爾獎 (奧地利科學家Julius Wagner-Jauregg,1927年獲生理及醫學獎);3。類似的,也有研究通過人工接種細菌來治療癌症。早在百年前美國醫生科利(William Coley) 向晚期癌症患者體內註射鏈球菌與粘質沙雷氏菌的培養過濾液,發現該製劑可以有效延長部分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期,這種細菌製劑被稱為科林毒素(Coley-Nauts and McLaren, 1990, Adv Exp Med Biol, 267, 483)[1]。近期一些研究也顯示,注射多種細菌製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進展(Forbes, 2010, Nat。 Rev。 Cancer, 10, 785-794; Toso et al。, 2002, J。 Clin。 Oncol。, 20, 142-152; Roberts et al。, 2014,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 249ra111)[2-4]。
在前述各種早期研究的基礎上,我認為該新聞報導所介紹的技術具備一定的科學基礎,即可能通過人工接種瘧原蟲調控人體免疫反應來控制腫瘤進展,但是深層次的機制需要闡明,更充足的臨床驗證研究需要開展。對於該項研究的報導,我還有幾點思考:1。新聞報導所顯示的數據中,10例患者有3例出現病情穩定(SD),2例完全緩解(CR),仍有5例腫瘤進展或死亡。目前在沒有更加充分的科學論證前提下使用“治愈”這個詞容易誤導大眾;2。科學基礎尚未充分闡釋,臨床應用存在一定的未知風險。是否對不同接種治療方案進行過比較研究,如不同瘧原蟲株系、接種時間、接種劑量等?3。不同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通過開展嚴謹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客觀緩解率(CR+PR)如何?能帶來多長時間的總生存期獲益?癌症患者自身已經非常虛弱,是否能夠承受瘧疾感染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是否會誘發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是否存在相應的生物標誌物?等等。
在上述問題得到嚴謹科學的回答之前,任何指向臨床療效的論斷都為時過早。
附瘧疾與腫瘤相關文獻資料:
在Pubmed上(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以malaria(瘧疾)和cancer(癌症)搜索論文。搜索結果如下:
在文章中,同時出現“malaria”(瘧疾)和“cancer”(癌症)兩個詞共有2241篇文章,不算很多,說明在世界範圍內“瘧疾與癌症”並不算熱門研究話題。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官網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7年到2017年,新聞事件的焦點人物陳小平研究員一共發表了30篇文章,而關於瘧疾與癌症的文章大概有5篇。同時,我們又在Pubmed上以“malaria+cancer+Chen X+guangzhou”為關鍵詞又搜索了一次,發現了6篇,如下:
其中第4篇,我們並不認為該文章(準確說是論著)與陳小平研究員、瘧疾、癌症有關。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陳小平研究員的數據雖然不是全部來自於這5篇文章,但是從這5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這5篇文章中2008年1篇,2011年1篇, 2017年3篇。這5篇文章分別發表在Cell Mol Immunol, Plos one, Infect Agent Cancer, Oncotarget和Oncogenesis雜誌上。
首先我們看2008年那一篇文章Dynamic Balance of pSTAT1 and pSTAT3 in C57BL/6 Mice Infected with Lethal Or Nonlethal Plasmodium yoelii。這篇文章說的是小鼠感染約氏瘧原蟲(Plasmodium yoelii)後,STAT會被激活,而STAT信號是免疫中的重要信號,該文章中並沒有關於癌症的結果。
第二篇文章 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於2011年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在該文章中,研究者利用小鼠肺癌模型為對象,通過注射瘧疾病原蟲後發現腫瘤生長受到抑制。值得注意的是,該文章通訊作者有鐘南山院士。
第三篇文章Worldwide malaria incidence and cancer mortality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於2017年發表在Infect Agent Cancer雜誌上。在該文章中,研究者調查了瘧疾的地區發病率與癌症(排除伯基特淋巴瘤)的地區發病率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呈現負相關。在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中也有鐘南山院士。
第四篇文章Plasmodium parasite as an effec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gen glypican-3 delivery vector發表在Oncotarget上。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改用了小鼠肝癌模型,通過注射過表達GPC3(該蛋白同樣在文章中的肝癌中過表達)的瘧疾病原菌,發現其可以誘導免疫反應,抑制腫瘤生長。
第五篇文章Exosomes from Plasmodium-infected hosts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發表在Oncogenesis上。在該文章中,研究者從易感染瘧疾的小鼠中抽取了外泌體並註射到了肺癌小鼠體內,發現可以抑制肺癌的生長,進一步揭示了VEGFR2與microRNA在其中的作用(BioArt注:說實在的,這類文章每年估計上百篇,外泌體因子和microRNA抑制腫瘤一點都不新鮮)。
在上述文章中,陳小平研究員均是利用小鼠癌症模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注射瘧疾病原蟲發現腫瘤的生長受到抑制。由於小鼠和人還是有著巨大的不同,陳小平研究員在一次講演中,提到了使用腫瘤病人,數據如下:陳小平研究員選取了9例肺癌,1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在經過不同療程的瘧原蟲治療後,除了3例死亡(其中一例因自殺死亡)外其它均生存良好,並且有2例是無癌生存。
上述文獻中談到都只是在小鼠實驗中看到對腫瘤的抑制,這一點都不奇怪,每年發表的腫瘤論文中估計有上萬篇的結論都會提到顯著抑制腫瘤生長,但是具體到人體臨床試驗結論一般都是慎之又慎,走國際同行認可的程序做嚴格的臨床試驗,然後才會慎重的得出結論。
編後記:
早在2017年10月19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曾聯合主辦了“2017瘧疾與癌症跨界交流會”,會上就曾報導了“我國科學家利用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取得得了初步的臨床療效,晚期癌症患者未來將有救了”。據公開報導,陳小平研究員的主題報告提到,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觀察到2例顯效,其中1例轉移病灶消失,並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目前該患者體內已經無腫瘤病灶,他還應邀出席了本次會議。
一年多前的新聞看起來和今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為什麼在農曆己亥春節前後瘋狂傳播呢?個中緣由我們不去揣測。由於該新聞是在太火爆,也引起了國家媒體的關注,並採訪了與陳小平研究員合作進行臨床試驗的的鐘南山院士。鐘南山院士的表示還是比較謹慎的,認為“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
鐘南山院士在採訪中表示:“該項實驗已經進行了近4年的時間,都用於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果,病症處於終末期病人的治療,目前已臨床試驗了近30例,有10例觀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比較明顯的效果,這些病人主要患有肺癌,也有少數前列腺癌,腸癌患者。目前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個別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此外,鐘南山還強調,“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週期性發燒等各類症狀,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發燒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了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瘧疾治愈腫瘤”這個結論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就盲目向大眾普及是不可取的。中國的百姓被這類新聞忽悠了一次又一次,在很多媒體眼裡,癌症被中國科學家每年都要攻克好幾回。為什麼現在大眾百姓漸漸對專家喪失信任感?這裡面很多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
這里特別提一下,“瘧疾治愈腫瘤”事件出來之後,浙江大學王立銘教授在微博上發表了很有說服力文章《瘧疾治癌症,靠譜麼?》,提出了很多好的問題,面向大眾給出了比較科學的看法;另外,公眾號“菠蘿因子”發布的《用瘧原蟲治愈晚期癌症,靠譜嗎?》一文也給出了很客觀的解讀。然而這類良心文章還是太少。科普之路,道阻且長。。。。。。
然而正如王立銘老師在評論中所說的,“忽悠新聞可以千萬次閱讀幾萬次轉發,澄清的文章。。。”。在此,BioArt呼籲廣大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同行盡可能的向身邊的親朋好友澄清一下所謂的“瘧疾治愈癌症”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Coley-Nauts H, McLaren JR。Coley Toxins – the first century。Adv Exp Med Biol。1990;267:483
2、Forbes, N。S。(2010)。Engineering the perfect (bacterial) cancer therapy。Nature Reviews Cancer, 10(11), 785。
3、Toso, J。F。, Gill, V。J。, Hwu, P。, Marincola, F。M。, Restifo, N。P。, Schwartzentruber, D。J。, 。。。& Freezer, L。J。(2002)。Phase I study of th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o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 142。
4、Roberts, N。J。, Zhang, L。, Janku, F。, Collins, A。, Bai, R。Y。, Staedtke, V。, 。。。& Khanna, K。V。(2014)。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Clostridium novyi-NT spores induces antitumor respons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249), 249ra111-249r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