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沉迷直播…小學生手機上網迷失敲警鐘
打開手機,先看看同學微信群朋友圈裡更新的內容,再評論一下,因言語不和,便互相謾罵,繼而約定時間教訓對方……這是不久前發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所學校裡的校園欺凌案。“發生在網絡上的校園欺凌就是校園欺凌的間接形式。”
近日,河南省滎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國強結合自己兼任滎陽市高中法治副校長的體會,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暴力化、低齡化、成人化趨勢,校園欺凌和暴力案件時有發生,網絡引發的校園欺凌現象應引起重視。
的確,此案是青少年上網誘發問題的又一例證,再次引起社會對學生手機上網帶來負面影響的關注。據記者採訪了解,鄭州市很多學校已明確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但仍屢禁不止,這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學校與家長為此都非常頭疼,亟待破解。
誘發負面影響愈演愈烈
“這兩天心情不好,你們誰都不要惹我。”鄭州某中學初一學生甲沒想到,他在同學群裡發了這麼一句話,竟會給自己帶來一場災難。
同學乙看到後,就對甲冷嘲熱諷。兩個孩子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在群裡吵了起來。乙覺得在網上吵得不解氣,便叫上同校的5名學生找到甲,二話不說便對其進行毆打。
因犯故意傷害罪,年滿14周歲的乙等6名同學雖被法院從輕作出處罰,但此案對雙方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提及此案,辦案人員都很心痛。
而高一學生林某對網絡過於依賴,一有空就掏出手機登錄自己喜歡的平台。他酷愛觀看網絡直播,寧願餓著肚子也要拿錢去打賞。其母重病住院,他將父親多方籌借的手術費全部打賞給了女主播。
一位王姓檢察官還談到一案,有一名准備參加藝考的高三學生,在手機上看到一條可以免費幫助其提高分值的網絡信息,對方在網上稱,先通過面試一下。這名學生就在家裡與對方進行視頻面試,對方以檢查身形為由要她脫光衣服。幸運的是,這名學生的行為被父母及時發現,但對其心理造成的創傷短時間內是難以癒合的。
“學生用手機上網事實上是禁不住的,關鍵是要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手機,認識到網絡的複雜性,多一根弦,自覺抵制誘惑。”多位受訪檢察官談到。
禁止學生帶手機寫進校規
“孩子上網問題,無疑是擺在家長和學校面前的一道難題,孩子們極易沉溺其中,影響學習、生活和個人成長。”孩子在鄭州二砂寄宿學校就讀的學生家長李某說。
在不少老師看來,學生就不應該使用手機。鄭州二砂寄宿學校給每一位家長發放《關於禁止手機進校園告家長書》。其中明確寫道,手機本身並無利弊對錯,但進入校園後其負面影響日趨顯著,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短信閒聊貽誤學業,學生在上課、就寢後用手機互發短信聊天,甚至利用手機打遊戲、上網,影響了正常學習和休息;二是不良信息污染心靈,學生好奇心強,判斷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容易受到各種不健康信息的騷擾和誘惑,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三是助長攀比存在隱患,手機型號、功能日新月異,學生之間因此而相互攀比,喜新厭舊,助長不良風氣。如手機保管不當失竊,更會造成家庭財產損失。
學校明確規定,學生在校園內禁止使用手機,如果發現學生在校園內違規使用,將予以沒收,交由學校統一保管並作違紀處理,由家長到校領取,或者到學期末歸還學生帶回。
“只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手機進校園。學校要嚴格控制和管理,也要請家長協助監督。”一位受訪的王老師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鄭州大多數中學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鄭州外國語中學、鄭州82中等已將此寫進校規。
針對家長擔心的與學生聯繫不暢的問題,校方均承諾,家長可以通過班主任手機聯繫學生,如有特殊情況或突發事件,學生也可以到班主任老師或者學校公用電話處撥打電話。
大多數家長配合理解
“我也知道,孩子拿手機並非只是為了與家長聯繫方便,上網聊天、玩遊戲也是避免不了的。孩子太個性、太叛逆,家長來硬的根本不行,只好寄希望於學校。我打心眼裡支持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一位家長說,孩子用積攢下來的零花錢偷偷買了一部手機,每次回家就玩手機,也不願意出門。
讓其傷心的是,有一次,他批評了孩子玩手機的行為,孩子竟然表示要輕生。
在受訪的學生家長中,大多數都表示能夠理解學校的做法。
“在使用手機問題上,我和孩子認真進行過交談,各自作出讓步,約定進入校門之前,必須關機,出校門之後再開機。”一位石姓家長說,孩子所在學校沒有禁止學生帶手機,但也不提倡,而孩子堅持認為帶手機能夠在返家途中上網閱讀學習資料。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不完全聽父母的,我只能採取這種折中的辦法。”石姓家長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手機並不是必備的學習工具,即使在出校門後開機,難免要花時間看微信和QQ留言,而且手機遊戲及自拍等功能,對孩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難免會消耗精力,影響學業。
還有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經常在公交車、地鐵上看到穿校服的學生在低頭玩手機,不由得會擔心:“手機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正確使用,對孩子了解社會、上網查找資料是有幫助的,如果不能正確使用,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自製能力較差,好奇心很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乾擾,而網絡世界又是虛擬的,孩子很難分辨出好壞,容易被不良信息所侵蝕。”
疏堵結合加強法治教育
是否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我國尚未在法律層面作出規定,因此目前各學校做法並不統一。
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先行一步。該地方立法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加強學生在校期間電子產品使用管理,指導學生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產品;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發現學生將上述個人電子產品帶入學校的,實行統一保管;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控制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河南鄭港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天鵬認為,“以地方立法回應學生帶手機的普遍現象,明確各方的責任與義務,體現了法治治理模式。”
有資料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已達近七成。面對屢禁不止的青少年涉網出現的問題,在強調嚴格管理的同時,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正確使用手機自覺抵制誘惑也同樣重要。
面對“不讓孩子帶手機,就能避開網絡的影響嗎”的疑惑,李國強說:“硬堵很難根本解決問題,應該把使用手機上網的風險給孩子講清楚,特別是不能突破法律底線。比如,不能在微信朋友圈、QQ上使用不文明的字眼,不與陌生人聊天等等。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與法律素養,增強自律自護能力。”
檢察官建議,在使用手機上網時,要注意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比如家庭住址、就讀學校、聯繫方式、生活照片等,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在受到網絡欺凌或網絡威脅時,要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不要自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