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言蜚語”:或許並不都是壞事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尤利西斯·卡巴班(Ulysis Cababan)感到很好奇。他在菲律賓宿霧市的一位鄰居警告他說,他們兩人平常一直去光顧的一家路邊食品攤位用的水是自來水——即便在當地,這些水也被認為是不安全的。流言蜚語,或者叫“小道消息”,或者用當地人的說法叫“chika-chika”,是菲律賓當地生活的一部分。但卡巴班,一位在當地信用卡機構上班的年輕人,這次打算一探究竟:
這次的這條流言,是真實的嗎?於是,藉口找地方洗一下手,他進入了這間小店的後廚區域一探究竟。在那裡,他看到很顯然是剛從水龍頭中接滿的一桶桶的自來水,而不是從被認為較為安全的礦泉水站送來的那種桶裝水。
傳言得到證實了。出於對食物安全的顧慮,他馬上告訴他的妻子,不要去那家店吃飯,他說:“人們之所以相信傳言,大概是因為相比報告管理部門,傳言傳播的速度更快。”
人們常常鄙視,甚至反感各種“傳言”以及“小道消息”。但有時候,尤其對於一些小型團體來說,它會顯得十分有用。
這裡先要對“傳言”(gossip)做一下定義區分:很多時候,當我們說到“傳言”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流言蜚語”,或者說,對一個不在場的人,在他背後說他的閒話。但在科學研究中,這種定義會更加學術化一些。在社會科學中,“gossip”(“人際流言”或“人際傳言”)這個詞一般被定義為:人們對於一位不在場的人進行信息交換,對其進行評價,正面或負面的。
這種非正式的交流管道是人類分享信息的關鍵方式。“人際流言”是社會合作的必要方式,很多時候,這種交談方式加強了人際聯繫並催生了很多社會範式。
或許和你的第一反應不太一樣的是,“人際流言”很多時候並不都是負面的,甚至你可能會感到意外:大多數人際流言都是正面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其中一項在英國開展的有影響的研究顯示,大約僅有3%~4%的人際流言是惡意的。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正確區分“人際流言”(gossip)和“謠言”(rumour)。兩者相比之下,人際流言更加局限於一個小圈子。正如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詹尼佛·科爾(Jennifer Cole)所說的那樣:“人際流言不是關於某個環境中所發生的事,它更多是關於人。”
這種傳言有時候甚至會對一個人的信譽產生影響。巴爾的摩大學心理學教授薩利·法萊(Sally Farley)表示:“這類傳言通常都是真實的。因此,如果某條消息是假消息,其實它應該被歸入謠言更加合理。”
‘Me too’
去年西方娛樂圈最大的新聞之一便是好萊塢大佬,導演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爆性侵和騷擾多位圈內女性的事件。這一事件後許多有同樣或類似經歷的女性都出來發聲,她們還在社交媒體上和示威遊行中打出了“我也是”(Me too)的標語。
這起事件過去一年之後,BBC記者對法萊教授進行了訪問,討論了關於在正常渠道缺失的情況下,人際傳言這類非正式的私密信息渠道是否可能在保護女性免受性侵害方面發揮作用。
法萊教授表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其實#MeToo運動確實可以歸入人際傳言的範疇。”她說:“我相信這場運動是女性反擊並重新獲得力量的一種方式。”
當然,傳言的範疇遠不止於此。正如法萊教授所言:“人們總是渴望知道他人的信息。因此當我們無法從正式渠道獲得這樣的信息時,尤其是當你的地位比較低下,很多時候我們會依賴於一些非正式的渠道去了解信息,其中就包括人際傳言的渠道。”
另外,儘管長久以來的刻板印像是女性相比男性更愛傳播各種“閒言碎語”,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男性與女性在“人際傳言”方面採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男人們之間傳遞這些信息更多的目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勵,他們更傾向於將其視作是“信息交換”或者“保持信息更新”;而女人們更多的是真正的“閒言碎語”,她們更喜歡花邊新聞,並且通常會帶有許多細節信息,說的時候還會加入非常生動的語調語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男人們之間的那種信息交換可能聽上去並不像是“人際傳言”,但實際上這也是其中的一類。
名人傳言
儘管一般情況下“人際傳言”是關於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人,但社會上的名人也是人們非常重要的傳言對象——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媒體對這些人的關注度實在太高了,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幻覺,似乎我們對這些人也很熟悉,儘管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一回事。
這類傳言同樣具有超越娛樂消遣的更深層次意義。僅舉一例,有些在性傾向或性癖好方面與主流文化存在不同的人士,他們很多時候會用那些名人的性緋聞或傳言來作為試探談話對象態度的方式,並以此開啟一段對話,甚至談論自己的情況。
對此,美國波士頓伊曼紐爾學院的傳媒與媒體學教授安德里亞·麥克唐納(Andrea McDonnell)指出:“有些時候,名人緋聞會被作為一種談話的’引子’,以便引入一些通常可能會讓談話的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自在的話題,用名人的軼事作為引入,可以起到緩衝作用。”
這其實也代表了一種更大的趨勢——比如假新聞的傳播。當麥克唐納在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對美國出版的一些名人軼事雜誌進行研究之後,她意外地發現,她所聯繫的那些記者們告訴她,這些名人軼事雜誌的“假”正是讓她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因為當她們費盡心思辨別出哪些消息是真哪些消息是假之後會有一種成就感。
麥克唐納表示:“正如假消息和假新聞正在在從路邊小報逐漸向主流媒體滲透一樣,我們也看到名流文化正從邊緣地帶逐漸抵近美國政治版圖的中央位置。”
她進一步指出:“當這種趨勢逐漸進入記者與新聞媒體領域時,真正的危險將開始顯現。在這個領域,報導新聞並非僅僅處於娛樂目的。現在,我們的公眾在獲取信息方面陷入了信任危機。”
傳言的力量
關於“流言”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之一是:那些通常被剝奪了權利和影響力的團體,可能會透過他們自己的渠道或者對事實真相做出自己版本的解釋,並藉由這些“私下”的做法獲得影響力。
這樣做有時候會帶來有益的結果——比如女性們相互提醒,提防娛樂圈那些大權獨攬,但具有性侵惡習的大佬。但有時候這樣做又會帶來負面惡果——比如一些失實的傳言有時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名譽並引發暴力。
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於:有時候人們相信這些傳言,甚至勝過相信他們自己的親眼觀察,這部分是因為告訴你這些傳言的人往往是我們熟悉的人。考慮一下臉書(或者中國的微博)作為一項廣受歡迎的信息來源。在上面你可能會看到自己的兒時夥伴或者自己的親人分享了一篇政治文章,或許平常你不會去留意,但此時的你往往更傾向於相信這篇文章的觀點,因為它來自於一個你所信任的人。人類是一個社會性物種的事實讓我們變得更加容易被操控。
不過,惡意的傳言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被很快平息下去。這是因為我們一般會在聽到某個傳言時很快的進行下意識判斷,我們會評估傳播這條傳言的人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我們評估的結果是認為這人傳播這條傳言的目的很顯然是為了便於他自己獲取某種利益,那麼我們一般會更傾向於不相信,不擴散這樣的傳言。
法萊指出:“聰明的人會意識到,那些每天都在議論別人的人極有可能也會在自己背後議論自己,因此對這樣的人會有提防。尤其是當他們傳播的消息基本是負面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喜歡那些每天把大把時間都放在談論垃圾信息上的人。因此,簡單來說,人們更尊重那些對傳言有選擇的人。”
但有時候,傳言的後果可以變得很可怕。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地區,人們對於巫術的深信不疑讓我們見識了傳言有時候可以帶來怎樣嚴重的恐怖和暴力。在坦桑尼亞,人類學家西蒙·梅薩吉(Simeon Mesaki)說,他的妹妹和阿姨遭到了周圍人的孤立,原因是他妹妹的女兒出現了發育障礙的病症,而一位當地的巫師堅稱是他的姨媽導致了這場病患,傳言開始流傳出去,最後女孩的媽媽也遭到了家族的孤立。
梅薩吉就職於坦桑尼亞首都的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他指出,很多時候,僅僅被孤立其實已經算是幸運了。他提到,近幾年有一些研究人員在當地被殺害,原因僅僅是他們被當地巫師認為是“chinja chinja”(吸血鬼),當地人認為這些研究人員在這裡到處走是想吸乾當地居民的血。這些,都是有害的傳言。
在這樣的極端案例中,尤其是在那些科學普及率較低,經濟狀況較差,以及在那些僱傭殺手,巫師等文化盛行的地方,傳言往往可以導致嚴重後果。
但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必須承認有些時候,傳言確實在一些社會中發揮了實踐社會平等主義理想的功能。設想一下,如果社會中有一個人突然在一夜之間神秘地變得富有,那麼他往往就會成為傳言的目標。並且人們會傾向於相信這個人的財富很有可能是通過某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而那個暴富的人可以通過適當地公開相關信息來澄清相關傳言,這對於維持社會的和諧的相當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時候,這類“流言”還能幫助避免更大的傷害。比如在非洲國家博茨瓦納,人們會私下傳播關於哪些人感染了艾滋病毒的“閒話”,如果人們保持誠實,而不是惡意中傷,這些“閒話”實際上可以幫助避免更多人感染這種病毒。當然這裡必須再次重申,在科學研究上的定義和我們下意識對此現象的反應不同。
於是,一個問題就變得非常關鍵:如何將此類“流言”的益處放大到最大,而盡量遏制其弊端?
對此,詹尼佛·科爾給出了四條原則:一)保持流言的秘密性;二)讓它變得有用;三)不要撒謊; 以及四)要與傾聽者自身利益相關。傳播時不要匿名也會增加其可信度和益處。
除此之外,也有專家建議我們需要去了解那些“閒話”或誤傳背後的情緒基礎。在博茨瓦納的一些鄉村地區,人們積極傳播這些流言的目的是內心想要避免自己或親友感染艾滋病毒的期望。正如專家所言的那樣:“你必須正視人們內心某種信念背後的情緒源頭,並觀察這種信念如何對人們產生作用。而這件事的關鍵在於,我們之所以終於我們的信念,部分原因是因為這種信念所提供的那種真實的情緒體驗。”
“流言蜚語”可以是負面的,甚至危險的,也是無法完全杜絕的,但同時它也可以有好的一面。理解人們如何對待“流言”,正是我們迎戰那些有害觀念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