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停擺誰澆滅了Google 搜索入華的希望?
Google 再度入華的消息傳出半年之後,終於塵埃落定。據英國媒體The Intercept 報導,Google 已經關閉了代號為「蜻蜓」(dragonfly)的數據分析系統。Google 曾試圖基於這一系統開發一個可以進行內容審核、過濾的搜索引擎,特供中國。
重返中國
今年8 月,關於Google 即將重返中國市場並提供搜索服務的消息一時間甚囂塵上。
這一消息最初來自Google內部文件和知情人士的爆料,消息稱Google正在開發一個「能夠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的搜索引擎,項目代號為「蜻蜓」。當時的消息稱,相關的App最快會在6 – 9個月內上線。但還沒有等到6個月,Google就已經停止了這一項目。
故事要從10年前開始說起。2008年,在Google還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候,它從「域名大王」蔡文勝手上買下了265.com這個域名,並用它做了一個類似hao123的「網址導航」。和hao123一樣,265.com也在頁面的顯著位置提供搜索服務。用戶輸入關鍵詞,發送搜索請求,265.com會返回Google的搜索結果。
之後,Google 退出中國,但265.com 並沒有完全停止運營,直到現在都可以正常訪問,只是一切搜索請求會被重定向到百度。所以在Google 搜索撤出中國大陸的這些年裡,它仍能通過265.com 收集大量的搜索請求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用於了市場研究。
據Google內部的知情人士透露,「蜻蜓」項目的開發人員獲得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裡面全是Google從265.com上收集的中國用戶的搜索請求。而且還有工程師獲得了相關API接口的權限,可以直接從265.com上獲取實時的相關數據。
「蜻蜓」項目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就是通過265.com上的這些搜索數據來了解中國人平時都搜索些什麼關鍵詞,測試在Google上搜索這些關鍵詞會得到哪些結果。然後將這些搜索結果放到一個叫「BeaconTower」的工具中進行檢查,檢查這些網站是不是「能在中國大陸合法訪問」的網站。通過這個方法,Google建立起了一張「不合法網站」的名單,然後就可以將這個「黑名單」整合進「蜻蜓」系統中,進而在搜索引擎裡屏蔽掉那些非法的搜索結果。
內部的呼聲
消息從Google 內部爆出,也因為內部的壓力而被迫叫停。
Google 內部的政策和規定是,任何數據收集工作都應經過公司的「隱私團隊」審核,確保用戶的相關權利沒有被侵犯,且沒有任何違反用戶協議的地方,藉此規避相關的法律風險。但在「蜻蜓」項目中收集數據的行為,Google 管理層一直沒有向隱私團隊公開。這讓隱私團隊「非常生氣」,經過內部討論,「蜻蜓」項目的工程師被告知不能再使用265.com 上獲得的數據進行相關的開發。
幾週前,「蜻蜓」項目團隊開始對來自Google 本站上的搜索請求數據進行相關的數據挖掘和開發,因為Google 本站上的搜索請求數據在獲取和使用上完全合法,也合乎Google 的內部規程。但這些搜索請求大多來自那些居住在海外的華人,跟中國本土用戶的使用習慣仍有很大的不同,「曲線救國」的方式讓「蜻蜓」項目的開發效率和過濾內容的準確度大大降低。
據兩位熟悉這個計劃的消息人士透露,「蜻蜓」項目事件的持續發酵,在Google 內部引發了激烈的反響,以至於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產生了裂痕。有幾組工程師在了解了相關情況後,離開了「蜻蜓」項目組。Yonatan Zunger,一名曾在Google 工作了14 年的資深工程師表示,他去年在「蜻蜓」項目組工作了幾個月,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非常特殊,保密級別很高,並且從一開始就被Google「區別對待」。「Google 中國分部和『蜻蜓』項目的負責人似乎並不怎麼關心安全、隱私這些問題」,Zunger 說,「Google 的法律和隱私團隊需要有權質疑他們的產品決策,並保證能和他們保持一種公開對抗的關係」。
之後,相關員工在內部發起了一項投訴,稱Google 對員工隱瞞了關於這個項目的具體細節,員工在開發的過程中並不知道「自己在做的東西將被用於何處」。這件事最終對包括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內的管理層造成了巨大打擊,因為他們在過去兩年內一直將「重返中國市場」當作一個重要的「大事」,給了它非常高的優先級。
上週,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美國國會接受問詢,過程中也有議員針對「蜻蜓」項目提出了疑問。Sundar 回應說,現在暫時沒有在中國推出搜索引擎的計劃,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未來的可能性。Google 最初的目標是在2019 年1 月到4 月期間正式推出「蜻蜓」系統,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壓力已經迫使公司管理層擱置這一項目。
最終,「蜻蜓」項目停擺,Google 入華的希望再度破滅,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