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嚴技術出口管制中國芯片大軍轉向歐羅巴
在美國併購受阻後,中國半導體公司在歐洲找到了一扇窗口:在2018年,中資收購了價值78.5億美元的歐洲芯片公司,而收購美國芯片公司的交易金額僅為24.8億美元。不過,隨著歐洲監管政策收緊,這扇窗口隨時可能關閉。風頭轉向歐羅巴。
去年,中資支持的投資基金Canyon Bridge計劃斥資13億美元收購美國芯片公司萊迪思半導體,這是中國半導體領域最雄心勃勃的收購計劃之一。
不過,這項收購最終被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
受阻後,Canyon Bridge公司很快將注意力轉向更友好的地區:歐洲。在萊迪思的交易失敗後不到兩週,英國芯片設計公司Imagination就宣布,同意以6.75億美元的價格被Canyon Bridge收購,英國政府隨後也很爽快地批准了這一交易。
對中國投資者和芯片行業的企業來說,Canyon Bridge的這筆交易標誌著他們的關注點從美國轉向了歐洲,這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中國在2018年收購了價值78.5億美元的歐洲芯片公司,而收購美國芯片公司的交易金額僅為24.8億美元。
隨著美國類似14項關鍵技術管制等政策頻頻出台,收緊對外的高新技術,歐洲似乎為中國芯片投資者打開了一扇最佳的“窗口”。但憂心的事情也即將到來:隨著歐洲各國政府與美國政府一道對此類交易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種趨勢可能不會持續下去,中國半導體在歐洲的交易更像是“末日狂歡”。
中國芯片的全球併購投資該走向何方?
被“國家安全”阻止的併購
萊迪思半導體生產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芯片,這種芯片可讓企業將自己的軟件與硅芯片相結合,用於不同用途。雖然萊思半導體不向美國軍方出售芯片,但其兩大競爭對手——賽靈思和英特爾旗下的Altera則生產用於軍事科技的芯片。
在特朗普決定禁止Canyon Bridge收購萊迪思半導體後,美國財長表示,此舉的原因在於美方對知識產權轉讓的擔憂、中方在交易中發揮的作用、半導體供應鏈的完整性對美國政府的重要性、以及美國政府也使用萊迪思半導體的產品。
Canyon Bridge轉而收購的英國Imagination公司,主要向半導體企業進行繪圖與處理技術的授權,iPhone也曾使用該公司的繪圖技術。
不過,Imagination曾在2013年收購美國芯片設計企業MIPS,後者的客戶包括美國軍方。若不出售MIPS,那麼Canyon Bridge收購Imagination一案將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
最終,為了給這筆交易掃清障礙,Imagination不得不匆忙賣掉MIPS,完成了併購。
目標指向歐羅巴:中國半導體交易額超過美國
對中國投資者和芯片行業的企業來說,Canyon Bridge的這筆交易標誌著他們的關注點從美國轉向了歐洲。
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了這個趨勢:
上圖可以看到,從2014年開始,中國半導體在美國和歐洲的投資出現了逆轉:當年中國在歐洲的芯片交易價值18.4億美元,美國的交易價值50億美元,而在今年,中國在歐洲收購了價值78.5億美元的芯片公司,而在美國的收購價值僅為24.8億美元。
今年,歐洲最大的一筆交易是中國智能手機合約製造商聞泰科技在10月以36.3億美元收購荷蘭芯片公司Nexperia。由於Nexperia在美國有業務,這筆交易也仍需獲得CFIUS的監管批准,因此該交易能否成功變得不確定。
中美之間更廣泛的貿易緊張局勢也產生了以外的作用:選擇保持獨立的歐洲芯片公司反而能獲得更多中國資本和客戶。
Graphcore是英國知名的AI芯片初創企業之一,在這家公司背後,聚集了一大批明星投資方,其中就包括紅杉中國。
最近,成立僅三年Graphcore還宣布完成了2億美元D輪融資,據知情人士透露,在Graphcore本輪融資中,中國最大的一家云計算供應商向該公司進行了一筆未公開的投資。
14項出口管制——懸在中國公司頭上的一把劍
中國在2014年成立了千億規模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 ,並以此帶動各個地方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超過5000億元,目的是減少中國對關鍵行業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數據顯示,僅在2017年,中國就花了2600億美元進口半導體,相比之下,原油進口額僅為1620億美元。
對於海外併購方面,據半導體行業觀察數據,監管層面支持中國企業進行跨境併購交易,鼓勵上市公司兼併重組,並出台了諸多政策。
不過,隨著特朗普上台,中國半導體在美併購受阻的情況增多。
今年8月,美國簽署了《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該法案賦予了CFIUS更大的監督權限,以審查外國交易。這樣的結果導致在2018年,中國在美芯片交易一度陷入停滯。
Canyon Bridge 合夥人Peter Ku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法律修訂後,要求對外國實體的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這“使得某些與政府有關聯的買家,尤其是中國買家,甚至不可能在半導體等敏感領域購買美國企業的股份”。
今年11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BIS)還出台了一份徵求意見稿,擬針對AI、芯片、機器人、量子計算等14個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進行管制,一旦限制出口某些核心技術,如GPU,那麼將對很多依賴美國的公司是致命的打擊。
新智元在《明日之爭:中國會成為下一個芯片帝國嗎?》也指出,中國也認識到,解決這個困境必須要靠自己。芯片不再是創業公司的機會,中國的技術巨頭們:如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都在集中自己的力量做芯片。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讓中國在處理器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獲得了絕佳的機遇。
短暫的歐洲窗口:監管可能在一夜之間到來
據information報導,中國計劃在未來10年通過海外收購和對本土企業進行投資,在芯片行業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資於中國以外的企業。在美國的投資併購遇冷後,歐洲成為第二片投資熱土。
“我們認為,歐洲公司有優勢。”Graphcore的投資方之一、倫敦投資公司Atomico的合夥人Siraj Khaliq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保持中立。Graphcore可以同時在中歐兩個市場銷售,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我們有利。”
但這種美景能持續多久?
有跡象顯示,隨著歐洲各國政府加大對海外交易的投資審查力度,投資者轉向歐洲的趨勢可能是短暫的。例如,就在本週,德國政府收緊了對非歐洲企業收購德國企業的規定。現在,政府可以乾預任何涉及在半導體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收購10%以上德國公司股份的交易,而此前的限制是25%。
此外,歐洲在半導體行業很難匹敵美國的霸主地位,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沒有美國那麼多,很難與美國競爭。Canyon Bridge的Peter Kuo說,“我們必須排除美國,但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就像是,’我喜歡籃球,但我不能看NBA。’”
法國芯片初創公司GreenWaves首席執行官表示,在2017年首輪天使投資之後,他已經收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風險投資基金的諮詢。目前,他認為從中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沒有任何問題。
“當我們談論投資時,唯一的風險就是歐洲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變動。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風險,但監管政策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