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抵抗孤僻環境南極科學家創“心理冬眠”模式
對旅行者而言,從都市流浪到野外、高山、雪地是身體和心靈的享受;但對於在南北極進行研究的科學家而言,這片單調又與世隔絕的白,可將一個人的精神情緒逼到極點。但最近,心理學家分析了幾名正在南極工作的科學家精神狀態,發現他們的抑鬱情緒並未如預期在冬天增加,反而偏向無波無瀾,稱之為心理冬眠。
南極洲是沒有人類永久定居的大陸,僅少數科學家為了天體物理學、冰川學、地球物理學、氣候變遷、臭氧層消耗等議題前往當地進行季節性或者全年研究。
南極高原上,有一座法國與意大利聯合開設的南極科學考察站Concordia Station,當地全年氣溫普遍低於零下25°C,冬季氣溫低至零下50℃(最低紀錄溫度達零下85°C),空氣含氧量極低,致使呼吸困難,此外,當地只有兩種季節:永晝及永夜,與中低緯度的季節變化完全不同,會直接影響人體的晝夜節律、睡眠習慣、情緒與執行功能等。
因此,Concordia Station 也被當成研究科學家心理狀態的據點。那裡有如圍城,如果正值永夜期間,你想離開也不會有飛機或船隻接你出去、發生緊急狀況時不能立刻撤退、通訊設備一旦故障就會與外界失去聯繫,極端孤僻封閉。
現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荷蘭提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Concordia Station 科學家的心理狀態,發現南極科學家為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在冬天會進入心理冬眠狀態,以當作慢性壓力應對機制。
首先,科學家在冬天時睡眠質量惡化、積極行為(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對話)下降,隨著陽光回歸才恢復正常,這是研究人員意料中的事,但較令人驚訝的是,南極科學家的抑鬱情緒竟然也跟著下降。研究人員本來預計南極科學家出現冬季憂鬱症的情況會很明顯,但事實卻是:南極科學家的情緒在永夜中偏向無波無瀾。
研究人員表示,這與心因性遊走(psychogenic fugue)狀態一致,特徵為意識狀態改變、明顯恍惚、注意力徘徊游移。從本質上來講,這種現象就像“心理冬眠”,之前一項長達520 天的火星仿真任務中,心理學家也觀察到火星模擬受試者出現同樣情況,這種“假冬眠”其實可能含有積極情緒,是南極科學家用來應對長期隔絕、禁閉的應對機制。
畢竟,情緒波瀾不驚還是比抑鬱失控來得好。研究人員說,我們需要更了解這種奇怪心理現象,以為未來航天員參與深空任務時的心理學研究打基礎。(實習編輯:馬娜審核:譚利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