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押金難退:說沒挪用是撒慌包容不等於縱容
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共享單車押金難退的問題。頭大的不止是你們,本部門也有諸多同事深陷其中,本君更因行動遲緩,退款排名排到1000萬名開外。現在只能互相打趣,佯裝淡定。當然,被堵門退款的也不止ofo一家,還有共享汽車品牌途歌(TOGO),據稱1500元押金今天辦手續,明年2月才能拿到錢。小黃車是不是“黃”了?TOGO真的哪也去不了?用戶氣憤、苦惱又無奈。
你提供車,我押點錢,繳納押金本不是問題,這樣的信用關係小孩子也能理解。從資源共享角度看,一輛車能對應更多人,不僅不是壞事反而就是初衷,因為這意味著資源的高效利用;但從金融角度看,一輛車對應更多押金,意味著槓桿率升高,風險會加大。
單車不貴、押金挺高,企業就有衝動為獲取更多押金大量投放車輛。所以,回過頭看,共享單車押金模式,或許一開始就值得打問號。尤其是在盈利模式不明朗的情形下,押金的誘惑就更大了。若押金能原封不動當然沒問題,但潮水退去後大家已經看到:裸泳者不少。口口聲聲說“沒用過一分錢押金”的,撒謊了。挪用,成了潛規則;不挪用,成了例外。
正是因為押金背後隱藏風險,當一些共享單車平台推出全國免押時,我們舉雙手贊成。行業內的專家也認同,當互聯網信用分與智能化管理開始篩選與約束用戶,押金不是必選項。但確實有不少企業還在收取押金,普通用戶難以透視企業具體經營,企業自律又淪為一句空話,怎麼辦?只能寄希望於法律、制度與監管。今年兩會,交通部門的負責人說,已經制定了初步的針對押金和預付金的監管辦法。但或許是因為隨後“免押”大有推廣之勢,這一監管辦法並沒有落地,對押金的緊箍一直沒有建立。
兩年多來,共享單車模式本身的紅利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讓城市管理者重新審視甚至調整路權分配;比如以綠色出行緩解擁堵指數,同時減少排放與污染。事實上,上千萬還留著押金的用戶本身就是創新成功的明證。換個角度看押金,它既是一種騎行准入,又何嘗不是每個普通用戶對共享經濟的包容與支持?
但包容並不等於縱容。誠實守信、用戶至上,這些原則不因“互聯網+”而改變。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新經濟,真正的成功,都要在更長周期中檢驗。事實上,1000萬人掃碼騎車的場面有多喜人,1000萬人集體擠兌押金的場景就有多可怕。這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會濺起傷及無辜企業的火花,更會挫傷人們對於共享經濟的信心。
這兩年,共享騎行企業確實引來了很多關注,有時也會想:這是不是一種過度的不必要的關注?或許也不是。因為比起普通企業,共享行業的公共性更強,從一開始將道路當做舞台。它不僅是企業層面的創新,也是城市治理層面的試驗,是重新審視交通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社會實驗。它的成果在爆發式外溢,但許多成本從一開始也是全社會共擔的。換句話說,像共享單車這樣的創新,是付出了不小社會成本的難得的成果。無論是批評用戶亂停放來維護社會文明,還是關注企業“退款門”來捍衛商業文明,都是為了讓創新行穩致遠。
但就眼下的情況看,無論是用戶層還是企業層,我們離真正成熟的共享經濟發展還有不小的距離。大概共享本來就不容易。有學者說:“分享原來屬於道德情操的範圍。不過現在人們搞分享經濟,明明是衝著致富去的。道德情操和國民財富這兩件事,單獨來看都不奇怪。怪就怪在,分享經濟要求通過道德情操,去實現國民財富。相當於把斯密主張利他的《道德情操論》和主張利己的《國富論》,合併成一本書。”這位學者的原意在於肯定分享經濟變革了傳統經濟學。現在來看,有“致富”的衝動並不難,要保持“道德情操”還挺難。這正是:
把好規則龍頭,騎時才能輕鬆。
文:何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