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何剛:明年目標2.3-2.5億台內部有競爭是好事
華為今日發布nova系列新品nova 4。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在採訪時表示,華為手機明年發貨量目標預計在2.3-2.5億台。不過他也強調,華為不會只追求目標而不顧市場,明年的銷量預期會根據市場狀況滾動調整。
屏下攝像頭研發曾遇挑戰nova今年銷量已近4500萬台
今日發布的nova 4配備了屏下攝像頭技術,華為將其稱之為極點全面屏。
日前,三星在北京正式發布了首款開孔式屏下攝像頭產品Galaxy A8s。不過何剛強調,相比三星產品的6.5mm通孔方案,nova 4的4.5mm盲孔方案略勝一籌。
何剛坦言,華為在屏下攝像頭上的研發遇到了一定的挑戰,“好幾個供應商說搞不定,太難做。”不過他認為,即使技術難度有挑戰,但還是要做得更極致。“最難走的路,才是最成功的路,容易走的路上人太多了。”
何剛在發布會上透露,極點全面屏的研發耗時12個月,投入300名工程師,前後使用了2萬台試驗樣機。為了追求更小的開孔,nova 4採用了定制的3.05mm前置攝像頭,號稱尺寸最小;還採用了專利應力緩衝支架技術,以保證攝像頭的牢固和手機內部結構的穩定;在外部設計上, nova 4將揚聲器、距離感應器等組件隱藏在了屏幕的頂端。
在產品創新之下,何剛表示,對nova 4的銷量有信心,預期會超過nova 3。今年8月,華為曾披露,nova 3上市一個月國內發貨量超200萬台。
發布會上,何剛還透露,截至今年底,nova全球累計銷量已達6500萬台。而2017年12月的nova 2s發布會上,這一數字還是接近2000萬台,這意味nova今年的銷量為4500萬台左右。
回顧nova的發展歷程,何剛坦言,成立於2016年的nova系列也曾經歷過不被消費者接受的痛苦,但從nova第一代產品至今,nova對年輕人的理解、產品設計和體驗、營銷方式等都在改進,“消費者對nova品牌的認知的確在改變,就希望讓nova不像華為,讓不同的消費者找到合適的產品,不然多品牌就沒了價值。”
內部產品線有競爭是好事但會加大與榮耀差異化
在nova發布華為旗下首款屏下攝像頭之後,意味著華為手機產品線中已經擁有劉海屏、珍珠屏、滑蓋、打孔屏多種形態的全面屏產品。
在何剛看來,全面屏的理想狀態自然是正面全是屏,但在目前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不同的全面屏產品形態實際上是不同的技術方向與理想的妥協,不同價位段的產品也會選擇不同的技術。他認為,明年華為手機產品中還是會有多種全面屏產品形態,“不同的方案有各自的優缺點,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價位段和品牌來應用不同的方案。”
不過,華為研發的屏下攝像頭技術為何首先被應用在了nova系列中,而不是高端旗艦Mate和P系列?何剛坦承,自己也曾試圖保護一下新技術,讓其只能應用在某個價位段,但後來發現行不通。“我們要在每一個價位段都做到極致,甚至中價位段產品在某些領域做得比高價位段的還要好,比如nova 4的極點全面屏和P系列相比,有內部競爭是好事。可以刺激不同的團隊更有動力做好產品。”
但在何剛看來,華為旗下的產品線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差異性,比如高端Mate和P系列,海外的增長率是大於國內的;而nova系列是中端產品,在海外市場也處於優化品牌形象階段,同時海外的銷量也比國內少。
至於與nova同樣面向年輕用戶的榮耀,何剛認為,兩個品牌雖然在用戶群和產品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中國市場非常大,很複雜”,兩者在渠道、營銷上還是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nova偏重線下,而榮耀偏線上。他強調,未來nova與繼續與榮耀加大差異化,以覆蓋不同的用戶群。
明年華為發貨量目標2.3-2.5億台
在發布會上,何剛宣布12月25日華為+榮耀手機發貨量將突破2億台。這也意味著華為完成了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此前定下的目標。
今年6月的2018華為終端全球合作夥伴及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給今年的華為和榮耀定下了智能手機發貨量2億台的目標,2019年的目標是2.5億台, 2020年力爭達到3億台。
今年7月,余承東在nova 3發布會上宣布,華為+榮耀全球發貨量已超1億台。而5個月後,2億台目標正是被刷新完成。
今年的智能手機行業仍舊不景氣,在整體增長陷入瓶頸甚至出現下滑的態勢下,不少二三線廠商出現經營困難。而華為則在今年實現了逆勢增長,此前華為已經實現銷量單季度超越蘋果,取代蘋果坐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位的寶座。
何剛表示,大多數調研機構對明年智能手機市場的預期仍舊是處於平穩甚至下滑,但“餘總的要求比較高,我們明年的目標大概是2.3-2.5億之間”,何剛說,但他強調,華為不會只追求目標而不顧市場狀況,會與供應商、零售夥伴穩步前進,因此明年的銷量預期會根據市場狀況滾動刷新。
不過他並不認為今年實現2億台目標的華為已經高枕無憂。“一方面是我們的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可,但消費者的期望也隨之而來帶來壓力。”他透露,最近每個月的發貨量都會超過2000萬台,萬一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產品團隊、供應鍊和合作夥伴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2億台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後續會進一步改進產品和服務,未來實現更高的發貨量。”何剛最後說。(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