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終於要擠出10nm 智能駕駛企業卻紛紛選擇28nm
近日,芯片巨頭Intel終於宣布其10nm芯片有望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出貨。摩爾定律發展到今天已經失效,這些年來,Intel在10nm工藝製程上一直發展不順利,近乎難產,以至於從2015年發布Skylake架構芯片以來,該公司一直在14nm工藝上修修補補,甚至有傳言稱Intel內部已完全放棄10nm計劃。
所幸,Intel宣布明年將推出下一代Sunny Cove架構的酷睿(Core)與至強(Xeon)芯片。
據了解,Sunny Cove是一種基於10nm工藝構建的增強型微架構,但Intel推出的並非是完全體的10nm芯片,而是通過Foveros技術將不同性能、不同部分封裝在一起,僅高性能部分使用10nm工藝製程。
Foveros是一種邏輯芯片3D堆疊技術,之前已經應用在存儲芯片上,但用在CPU上仍有困難。Foveros技術允許將復雜的邏輯芯片堆疊在一起,從而提供更大的功能,使處理器不同部分的組件與相應的製造工藝匹配。
例如,高性能CPU內核可能構建在性能最高的10nm工藝上,但集成USB、Wi-Fi、以太網、PCIe的I/O連接部分不需要這麼高的性能,採用14nm甚至22nm工藝可能更有意義,因為其性能足夠,但功耗和成本要低得多。
Foveros意味著處理器可以按照不同的製程集成這些組件,這些不同的組件可以並排緊密包裝在一起,實現更高的密度和更小的芯片面積。
芯片在完成前期的設計和之後,將交由芯片代工廠進行流片,再往後便是封裝和批量生產。目前,比較知名的芯片代工廠包括Intel、三星、台積電以及格羅方德這樣的公司。
自1995年以後,半導體製程工藝水平從500nm、350nm、250nm一直進化到如今的28nm、10nm以及7nm。目前,多數代工廠都在大力投入7nm生產線,相關的樣片也已經流片成功。
所謂製程納米,是CMOSFET晶體管閘極的寬度,即閘長。閘長可以分為光刻閘長和實際閘長。由於在光刻中光存在衍射現像以及芯片製造中還要經歷離子注入、蝕刻、等離子沖洗、熱處理等步驟,因此會導致光刻閘長和實際閘長不一致的情況。
另外,同樣的製程技術下,實際閘長也會不一樣。Intel在10nm製程上與對手進行的以下對比便足以說明問題。
閘長越短,有兩大好處:一是提高晶體管密度,在同樣大小的矽晶圓製造更多的晶體管,運算能力會更強;另一個好處是降低功耗,因為閘長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
這也是為什麼眾多芯片設計商要採用更先進的製程工藝的原因,但將真實需求、投入成本、技術成熟度引入進考量體系的話,很多芯片設計企業並不會一味去追求最新的製程工藝,他們會選擇在具體時間節點上性價比最高的工藝。
根據諮詢公司Gartner的推算,10nm芯片的總設計成本約為1.2億美元,7nm芯片則為2.71億美元,較10nm高出兩倍之多,所以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追逐最新的工藝。
智能駕駛芯片企業所選擇的芯片製程工藝在12nm-40nm之間,策略是比較穩妥而且保守的。
調研結論顯示,芯片製程工藝的發展所推動的性能提升與成本下降兩大趨勢在28nm工藝節點發生轉折,再往更先進的工藝做,成本不降反升。從商業上考量,對於一些民用的場景,比如智能汽車,28nm是性價比最好的一代技術。
2018年年初,全球領先的芯片代工廠台積電宣布保留28nm工藝生產線,作為長周期、長壽命的技術,這代技術最穩定,而且應用也非常廣泛。雖然目前的技術已經進化至7nm,甚至是5nm。
當大廠和創業公司同時選擇一家芯片代工廠之時,未來相應的訂單生產優先級也將產生一定的差異,好在目前這些企業選擇的芯片製程工藝重合度還沒那麼高。
相關企業在接受調研時表示,以台積電為例,他們在行業中還是很講規則的,要在台積電進行芯片的流片和量產,需要申請一系列資質,包括企業背景、技術以及產品未來的預測,同時對方還會來企業內部做調查,最後才能確定是否為該企業開闢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