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控制癢的神經元撓不撓它說了算
《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在人的大腦中有一群表達速激肽的神經元,通過下行環路調控脊髓水平癢覺信息處理,促進抓撓的行為。除了癢不癢、撓不撓的問題得到進一步解釋,還為治療慢性癢的方法提供了思路。
癢癢是一種必定引起撓撓的感覺,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和視覺、聽覺一樣的感覺,是大腦正常處理外界刺激的反應機制。同時,癢覺也是一種保護機制,是大腦擔心人體表面存在有潛在危害的異物而做出的反應。不過,對於慢性癢患者來說,他們無法控制癢覺而常常不自主地產生抓撓行為。患有皮膚病等疾病患者經常出現慢性瘙癢症狀,而長期的抓撓不僅會損傷皮膚組織,還會引起睡眠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儘管此前科學界已經揭示了癢覺傳導機制,驗證了臂旁核在癢覺傳遞環路中的作用,並發現脊髓GRPR 神經元在癢感覺信號傳導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大腦中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對癢覺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並不清楚,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仍是個謎。
在此次論文涉及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以小鼠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在癢覺調控中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研究發現,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神經元的電活動與癢覺引起的抓撓行為有很強的相關性,進而發現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中存在一類表達速激肽的興奮性神經元,殺死或抑制這群速激肽神經元能顯著降低癢覺誘發的抓撓行為。相反,激活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速激肽神經元可以在沒有外周致癢刺激的狀態下誘發強烈的抓撓行為。
該項研究有望改變解決慢性瘙癢問題的思路,提出針對腦內負責癢覺信息處理的神經元進行干預可能是治療慢性瘙癢的一種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