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上班午休代孩子寫作文?作業App變成新”負擔群”
《半月談》前不久刊發了《家長群變異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一些地方出台家長群管理規定,列出禁令;有的學校禁止老師建家長群…… 最近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家校互動改用App後,家長群的老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家校溝通App:
不能群聊,全家點贊、充錢更糟心
家長劉女士最近被孩子所在幼兒園移出家長群,被告知即日起下載一款名為“掌通家園”的App作為家校溝通的唯一工具。
“學校發通知、點名、請假都在這App上面,讓人不得不用。”劉女士說。
和微信群不同的是,這類App主要以教師與家長點對點溝通為主,沒有群聊功能,仍有類似朋友圈的功能,家長可在下面留言。
讓一些家長操心的是,App上孩子的排名在醒目位置,排名靠累積“關愛值”,給老師親友點贊、發布成長印記(發站內朋友圈)、分享站內課程和文章等方式都能獲取“關愛值”。
“這些提升’關愛值’的做法不像是關愛孩子,更像是在關愛這個App,提升用戶粘度。”劉女士說。
半月談記者瀏覽這款App發現,老師發的任何消息都瞬間集贊,並引來吹捧之言;有的父母除了讓祖輩下載並進群外,還將孩子的姑舅叔嬸拉進來,時不時發帖,聲勢浩大;廣告四處可見,不少課程都需要花費“掌通幣”,需要家長往App裡充值。
幾位家長使用後反映,該App沒有群聊功能,清靜不少,且接送記錄、學校食譜等功能有利於家長了解校內動態,但同時商業化印記明顯,且一定程度上仍沒有改變“攀比”和“拍馬屁”的問題,排名功能更是新增的煩惱。
這類家校溝通的App正覆蓋全國越來越多的學校。“掌通家園”稱目前已覆蓋近2100個區縣,服務了100萬幼師、2400萬家長;“貝聊”稱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超過5萬所幼兒園及相關機構,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智慧樹”稱已經覆蓋全國12萬家幼兒園、2600萬用戶……
上班午休代孩子寫作文
作業App變成新的“負擔群”
除了家校溝通的App外,一些與作業捆綁的App也正在中小學中興起。此前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微信家長群中貼出孩子成績、作業,家長群變異成“負擔群”,而作業App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倒是希望孩子學校能用微信群,也就用來佈置作業而已,現在用了作業App,佈置作業、做作業、自動批改、訂正、提交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家長幫忙完成,下班後全家都在忙作業。”學生家長王先生說。
王先生的孩子現在公辦小學就讀二年級,令王先生不解的是,教育部多次強調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但為何上了App後,每天作業如雨,“數學一天50道計算題,作文幾乎每兩天一篇”。
對學校利用作業App進行題海戰術而怨聲載道的家長不在少數。App裡不光能做作業,還能曬作業、曬成績,就連老師發的帖子家長是否閱讀過都有記錄,讓家長疲於應付,有的甚至代勞孩子作業。
“尤其是作文,家長都是槍手,幾乎是半公開的秘密。”小學生家長李女士說,每次老師將批改過的作文拍照上傳至App裡,點名表揚和批評某幾位同學的作文,於是家長輔導作文的越來越多,久而久之“輔導”成了“代寫”。“孩子他爸上班午休時就在寫作文,回家後讓孩子背出來,再書寫下來。”
由作業而影響家校關係的事例越來越多。某地一家長不滿假期作業量過多而和老師群裡爭執,最後演變成各學科老師和班主任同這位家長的口水戰,該家長也被勒令退群,其他家長則保持沉默;某地一家長因孩子作業做到夜晚12點而私信班主任並與其爭執……
技術不是罪魁
謹防家校關係步醫患關係後塵
據了解,近期多地出台家長群管理新規。比如,青海西寧城西區教育局出台《家校網絡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要求在平台發布信息時:休息時間不要發;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批評表揚、拉票評比不發;未經區教育局許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動信息不要發。一般性通知,原則上不點贊、不回复,避免“拍馬屁群”的出現;與工作無關的言論、圖片、鏈接等信息不要發,避免“廣告群”的出現;他人隱秘信息不要發。
今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科學佈置作業,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減少機械、重複訓練,不得使學生作業演變為家長作業。此後,各省級教育部門也出台相應規定,涉及到作業佈置等細化的規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一方面教育部門重視家校溝通,出台相應舉措,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必須看到家長群異化現象背後的家校關係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錯位。
上海某公辦小學校長表示,無論是App還是微信,都是信息技術手段,關鍵在於使用者要把握住育人為本的準則,擯棄排名、作秀等跟教育教學無關的內容。“商業類App需要清理,監管部門應當建立相關審核制度。”
一位小學校長認為,錯不在微信或App等技術手段,家校雙方都要理性使用,並且遵守規則,尊重規定,而非相互施壓,出現問題積極溝通,避免家校關係步醫患關係後塵。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荀淵認為,無論哪種技術手段,都讓家校關係演變成每個個體的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呈現個性化特點,這需要教師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發揮“減壓閥”和“調和劑”的作用,而非讓家長要么憋著要么爆發,老師要么不容質疑要么被投訴而辭職。
業內人士建議,對家校關係中如何發揚良好師德師風,應加強研究,並納入到師範生培養、見習教師和班主任培訓等環節上,尤其讓年輕教師有能力處理好家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