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糞便或有助於揭示人類遷移史
“眼不見為淨”是我們衝馬桶時的普遍心態。但上個世紀時,一些化學家卻不走尋常路,想弄清這些人體廢物究竟去了哪裡,並提出了多種測量污水中糞便污染程度的方法。這些既包括水處理廠排出的廢水,也包括環境廢水,尤其是污水傾倒處附近的河流與水體。人體廢物中最具區分性的特徵是一種名叫5β糞固醇的分子,由以膽固醇為食的腸道細菌產生。雖然其它脊椎動物的糞便中也存在這種分子,但只要測算出糞固醇與其它化合物的比例,便可以輕鬆判定是否為人類糞便。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糞固醇在環境保護相關文獻中頻頻出現。如一項研究發現,每年被傾倒至紐約長島海床的污泥多達5百萬噸。但就在前不久,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工作的科學家們為這些污泥找到了一種新用途。一組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遠古氣候研究人員從挪威羅弗敦群島的利蘭湖(Lake Liland)中提取出了湖底沉積物的核心部分。儘管該地區地處北極圈內,但受墨西哥暖流影響,氣候相對較暖,人類在此地已經斷斷續續地生活了數千年。研究人員希望將該地區的居民數量變化與氣候變化進行對比。科學家認為,即使是再小的氣溫變化,也會影響人類在此務農和生存的能力。
研究人員常常將沉積物核中木炭與花粉的痕跡視為人類存在過的證據。但這種做法其實並不可靠:天然火災也會產生木炭,作物花粉可能是從遠處被風吹過來的。而這支馬薩諸塞大學的團隊發現,利蘭湖底的沉積物中含有足以被檢測到的糞固醇,這種物質可以明確記錄人類在過去7000年間的來來往往。利用沉積物中的糞固醇含量與植被標記(如葉蠟等),研究人員成功還原了過去2000年間、人類大量離開和湧入湖邊地區的記錄。研究結果顯示,當時的人類曾砍伐樹木、改造地形,但極易受氣溫變化、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其它地區政治動蕩的影響。借助糞固醇及其它糞便化學物質的含量,我們可以精確測定人類在某一地區的聚居情況。此外,該研究團隊甚至從沉積物中找到了在人類到來之前、由野生食草動物留下的化合物,這種細節程度不禁令人驚嘆。
該研究團隊於去年發表論文,描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在論文中指出,湖底沉積物中的糞固醇可幫助考古學家及其他研究人員追溯人類的長期遷移史。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研究人員會採納這一建議,我們只能默默希望,這些古老的糞便能普遍為科學家所用,幫助我們了解留下這些糞便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