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研究有助於攻剋癌症強調了保存軟組織的重要性
《生物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古代恐龍化石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RU)和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尖端的古蛋白質體學技術深入探討恐龍遺骸的微觀世界。這些先進的方法為揭示保存了數百萬年的分子秘密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新技術揭示恐龍化石中的軟組織,為癌症等古代疾病的研究帶來新希望。
研究團隊在研究一種名為「特爾馬托龍」(Telmatosaurus transsylvanicus)的恐龍時,發現了類似紅血球的結構。這種以植物為食的鴨嘴龍,通常被稱為“沼澤蜥蜴”,在6600萬至7000萬年前漫遊於現在的羅馬尼亞地區。
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發現了化石骨骼中保存的與紅血球非常相似的低密度特徵。
這項發現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軟組織和細胞成分在古代遺骸中保存得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普遍。
透過識別保存下來的蛋白質和生物標記物,科學家相信他們可以深入了解影響史前生物的疾病,包括癌症,這可能會影響未來對人類的治療。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強調,優先收集和保存化石軟組織而不僅僅是恐龍骨骼的必要性,因為未來分子技術的進步將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進化。
先前,一項獨立研究已發現西瓦尼群島特爾馬托龍(Telmatosaurus transsylvanicus)患有癌症的證據,顯示其具有深厚的演化根源。
資深作者、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生物醫學教授賈斯汀·斯特賓表示:「恐龍是長壽、體型龐大的生物,為研究物種如何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控制癌症易感性和抵抗力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
蛋白質,尤其是在骨骼等鈣化組織中發現的蛋白質,比DNA更穩定,不易降解和污染。這使得它們成為研究古生物標本中包括癌症在內的古代疾病的理想候選材料。
「與單獨的骨骼結構不同,軟組織含有可提供分子資訊的蛋白質,可以揭示疾病的潛在生物學機制。
我們的研究採用了相對較少使用的方法,這引發了進一步的探索,可能為未來造福人類的發現提供關鍵。然而,至關重要的是,長期的化石保育工作必須協調一致,以確保未來的研究人員能夠獲得適合進行前沿分子研究的樣本。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