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斯拉、英偉達豪賭人形機器人但中國已領先
根據CNBC報道,特斯拉、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正競相研發人形機器人,並不斷強調它對未來經濟的重要性。不過,分析師警告稱,他們已經面臨輸給中國的風險。所謂人形機器人是外觀和動作上像人類、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它預計將在多個領域發揮作用,例如填補工業和服務業職位的空缺。

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
隨著英偉達CEO黃仁勳等科技領袖越來越多地提及這個概念,投資人對人形機器人的熱情持續升溫。本月早些時候,黃仁勳發布了一系列用於人形機器人開發的新技術,並宣告「通用機器人時代」的到來。
在機器人製造方面,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計畫「擎天柱」(Optimus)似乎在美國領先,其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計畫今年生產約5000台。
電動車一幕再次上演?
不過,儘管馬斯克雄心勃勃的計畫可能會讓其在Apptronik、波士頓動力等美國競爭對手尚未進入大眾市場的情況下占得先機,但他將面臨一個熟悉的競爭對手:中國。
上個月,杭州宇樹科技曾透過電商平台京東短暫向消費者銷售兩款人形機器人。上海公司智元機器人計畫在今年生產5,000台機器人,和特斯拉的目標一致。

黃仁勳在CES上宣傳人形機器人
專家指出,就像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公司開始在年收入上超越特斯拉,利用價格優勢衝擊對手一樣,類似的局面也可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上演。
獨立研究與分析公司SemiAnalysis的分析師雷克·克努特森(Reyk Knuhtsen)表示:「中國有可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複製其在電動汽車行業所製造的顛覆性影響。然而,這一次,這種顛覆可能不僅限於單一行業,可能會徹底改變勞動力本身。」SemiAnalysis,這種顛覆可能不僅限於單一行業,可能會徹底改變勞動力本身。」SemiAnalysis。
價格優勢
摩根士丹利在2月的研報中估計,根據配置和下游應用需求的不同,人形機器人目前的製造成本可能介於每台1萬美元到30萬美元之間。
然而,克努特森表示,憑藉著更強大的規模經濟和製造能力,中國公司已經在價格上削弱了美國對手的競爭力。
例如,宇樹科技在5月發布了面向消費者的G1人形機器人,起價為1.6萬美元。相較之下,摩根士丹利估計,特斯拉的Optimus Gen2人形機器人銷售成本可能約為2萬美元,而且前提還得是特斯拉能夠擴大生產、縮短研發週期,並使用來自中國的高性價比組件。
今年1月,宇樹科技在機器人領域引起了轟動。當時,該公司16台性能最為出色的H1人形機器人在春季晚上與一群人類舞者一起慶祝春節。
技術進展快
有跡象表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進展遠不止於此。摩根士丹利在2月的研究中指出,過去五年,中國在涉及「人形機器人」的專利申請方面位居全球首位,共申請了5,688項專利,遠高於美國的1,483項。
而且,小米等大型公司以及比亞迪、奇瑞和小鵬這樣的電動車製造商也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
「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繼續展現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創業公司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本地應用機會以及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稱。
美銀全球研究部大中華區汽車和工業研究主管李明勳(Ming Hsun Lee)指出,中國將人形機器人視為一個重要產業,因為它們有潛力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我認為在短期內,也就是三到四年的時間裡,我們會看到人形機器人首先應用於生產線上,以替代部分工人;從中期來看,我們會看到它們逐漸滲透到服務業當中。」他表示。
馬斯克曾預測,2025年,將有超過1,000台或數千台擎天柱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然而,比亞迪、吉利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已經在其工廠部署了一些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
李明勳表示,隨著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組件成本將下降得「非常快」。他也指出,中國在這類組件的供應鏈中佔據約70%的份額。
美國全面落後
根據SemiAnalysis在本月稍早發布的報告,宇樹機器人G1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可用的人形機器人,完全不含美國組件。
報告警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有望從智慧機器人系統(包括人形機器人)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國家,這「對美國構成了生存威脅,因為美國在各個方面都落後了」。
「為了迎頭趕上,美國公司必須迅速調動強大的製造和工業基礎,無論是在國內還是通過盟國……對於特斯拉和類似公司來說,開始將組件採購和製造重新遷回本土或友岸外包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這樣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SemiAnalysis分析師克努特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