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全球電動車製造商,請放下驕傲,模仿中國同行
彭博社發文,小米公司週二在香港發行55億美元股票,而就在幾週前,比亞迪公司在香港募資56億美元。這是全球汽車製造商面臨新一輪電動車浪潮前的另一個預兆。那些在電動車轉型上拖拖拉拉的企業最好盡快行動,否則就會陷入困境。

小米SU7
此次融資將為小米蓬勃發展的電動車業務提供資金,以鞏固其去年推出的SU7的成功。 SU7看起來像保時捷Panamera,但價格卻與豐田凱美瑞相當。就像比亞迪上周宣布的五分鐘快充技術一樣,這標誌著中國電動車產業正處於巔峰狀態。
小米這家公司成了傳統汽車巨頭的「厄運預言家」。多年來,小米一直被視為蘋果的模仿者。在華為和OPPO擠壓了它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後,小米在21世紀1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苦苦摸索商業模式,銷售機器人吸塵器、按摩槍和電飯煲。
一直以來,小米都在悄悄學習蘋果最深刻的經驗。 “如果你只盯著利潤,就會在產品上偷工減料,” 這句常被認為是喬布斯說的話指出,“但如果你專注於打造真正偉大的產品,利潤自然會隨之而來。”
說的直白一點,這是在勸誡企業在時機成熟時慷慨投入資金。回顧蘋果的歷史,從資本支出隨著銷售額飆升而激增,以及供應鏈為滿足客戶需求而擴張的情況,就能看出iMac、iPhone和iPad的問世。
這很好地體現了小米的產品開發方式。儘管它有時被視為輕資產企業,更依賴廣告和線上服務銷售而非實體設備,但它實際上是最積極的投資者之一。在彭博社有可比較數據的36家全球大型製造商中,以資本支出與折舊的比例來看,只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松下控股公司的投入比小米更多。

本週的股票發售將進一步助力其發展。小米計劃擴大汽車生產線,以滿足對基本款SU7以及計劃於今年稍後推出的高性能版和電動SUV的需求。分析師預計,最快到2026年,汽車業務將超越智慧型手機、家電和服務,成為小米最大的利潤來源。
這裡有一個良性循環:推出一款優秀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銷售,讓顧客排隊購買。這樣,企業就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並吸引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資金來推動擴張。
汽車業的許多企業幾十年來學到的卻是相反的經驗。受低迷估值的困擾,且在貿易衝擊中難以管理全球供應鏈,企業高管們竭盡全力證明自己是股東資金的謹慎管理者——減少投資,並在低迷的市場中盡力維持利潤率。
這種策略並未取得好的效果。在特斯拉之後,估值最高的汽車公司大多是那些積極投入資金以搶佔廣闊電動車市場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賽力斯、廣汽集團和長城汽車。傳統汽車巨頭更專注於保存股東資本,而不是征服全新市場,結果被甩在了後面。

比亞迪以及在中國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中的贏家們反過來又模仿了小米的方式,以極快的速度開發新產品,並以微薄的利潤銷售,從而在蓬勃發展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如今,雷軍在面對競爭者時,正努力保住自己的市佔率。
如果全球汽車產業的其他企業想要在道路全面轉型為電動車的衝擊中生存下來,它們也必須這麼做:放下驕傲,開始模仿全球最具活力的電動車產業,向「小米化」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