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向英偉達採購數十億元規模晶片助攻AI應用規模化
騰訊公司正在加速大模型應用的推廣。 《財經》近日獲悉,近期騰訊向英偉達採購一批新晶片,為向騰訊按時交付訂單,英偉達H20晶片短期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一位接近英偉達人士表示,騰訊的這筆訂單金額約合數十億元量級。

截至發稿,騰訊對此未有回應。
騰訊和位元組跳動一直是英偉達在中國大陸市場最大的兩個客戶。根據市場調查機構Omdia數據,2024年,位元組和騰訊分別訂購了約23萬顆英偉達晶片,購買量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三。全球排名第一的是微軟,2024年預計購買48.5萬塊AI晶片。
H20是英偉達在2023年底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AI晶片,也是目前中國買家能在合法管道上買到的用於大模型訓練的最先進的英偉達晶片。由於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市場的強硬出口限制,這款晶片性能上相對有限制,性價比較低。再加上鼓勵支持國產晶片發展的政策,不少科技公司轉向購買國產算力。一位騰訊人士告訴《財經》,2024年初,騰訊就曾考慮加大H20的採購量,但因為上述原因,採購一度暫停,直到今年又下了新訂單。
DeepSeek的出現讓英偉達的H20「翻紅」。 2025年2月15日,微信接入DeepSeek,隨後,騰訊旗下的多個應用陸續接入DeepSeek,包括QQ音樂、QQ瀏覽器、騰訊元寶、騰訊文件、騰訊地圖等。
業內人士分析,騰訊此時加大算力投資,是為了提升C端的使用體驗,騰訊旗下應用的用戶數量龐大,如果頻繁出現卡頓或“伺服器繁忙”,會直接導致用戶流失。一位阿里雲人士告訴《財經》,據他了解,騰訊短期內採購大量H20,主要是為了因應微信接入DeepSeek的需求。
2024年5月,騰訊發布大模型App騰訊元寶。當時,市面上已有多個同類型的大模型App,且位元組旗下的豆包和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已經在燒錢搶市場,騰訊並未在元寶App上做大額投入。
一位接近騰訊人士告訴《財經》,DeepSeek爆火前,騰訊內部並未明確大模型的發展定位,騰訊多個業務部門均有自己的大模型研發團隊,前期的重心是用AI技術賦能自身業務。DeepSeek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騰訊的決策,騰訊看到了「規模化」的可能性。
「規模化」是騰訊的重要策略方向,也是AI應用能否帶來更大價值的核心衡量因素。但目前AI應用還沒有出現明確的方向。前述人士提到,騰訊認為未來AI可能會接管所有的應用,但目前又看不清新應用方向,所以先讓AI接管已有的應用,搶佔用戶,“這對於當下的騰訊來說是比做新AI應用更重要的事情。”
全球行動廣告情報分析平台AppGrowing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騰訊元寶在27天內累積投放廣告費用2.81億元。 2025年2月,豆包投放金額為0.28億元;Kimi的投放金額分別為0.44億元。
騰訊加大投放的效果明顯,QuestMobile數據顯示,2月9日,元寶日活用戶僅有數十萬,只是DeepSeek和豆包的零頭。 2月22日,騰訊元寶下載量首次超越豆包。根據蘋果APP Store數據,3月3日,元寶在中國區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第一,超越DeepSeek。
但市場競爭激烈,不久後元寶又被豆包和DeepSeek反超,回落到下載排行榜第三。 QuestMobile向《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4日,DeepSeek、豆包、元寶、Kimi、文小言、通義的日活躍用戶分別是4885萬、2947萬、797萬、373萬、162萬、48萬。
自今年2月以來,騰訊在大模型上動作不斷。從2月15日到3月1日的兩週時間裡,騰訊陸續完成DeepSeek-R1接入、新混元T1模型部署、微信搜尋整合、圖片解析、多應用協調部署等,是今年科技巨頭中佈局激進的一家。
從2022年OpenAI發起大模型競爭起,中國AI大模型產業在兩年內已經發生了劇烈變化。百度曾是大廠中第一個發布大模型應用的選手,之後,多家創業公司嶄露頭角,字節後來居上,大筆投入燒出豆包的過億下載量,阿里則更強調大模型平台和生態建設。 2025年春節期間,DeepSeek浪潮席捲全球,讓大模型競爭再次進入新階段。
多輪競爭後,騰訊也找到了目前最適合自己的方向,以應用角度切入。
不過,大模型的競爭依然還在早期階段。一位大廠AI人士提到,目前大模型的滲透率還很低,大家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劇情還會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