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暴漲台積電大跌發生了什麼事?
華爾街興奮了!新CEO即將上任、晶圓廠可望被接手,英特爾股價隔夜大漲。週四,英特爾股價逆市大漲近15%,收在23.7美元,在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領漲;台積電則下跌逾3%。

英特爾股價反彈主要受兩大利多消息驅動:一是新CEO即將上任,二是台積電計畫牽頭成立合資企業接手經營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根據分析,台積電股價下跌可能是因為市場擔憂合資企業成立後、英特爾不完全退出代工業務,進而為台積電的利益帶來損害。

根據媒體通報,英特爾股價的強勁反彈主要受兩大利好消息驅動:一是英特爾任命半導體軟體公司Cadence前CEO陳立武為新任CEO,二是台積電可能與多家晶片巨頭組成合資企業,營運英特爾晶圓廠。
台積電股價下跌,根據分析,可能是因為市場擔憂合資企業成立後、英特爾不完全退出代工業務,進而為台積電的利益帶來損害。
新CEO帶來轉機?華爾街普遍看好
據報道,半導體軟體公司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前CEO陳立武(Lip-Bu Tan)將加盟英特爾擔任CEO,該消息引發市場普遍樂觀情緒。
美銀表示,陳立武擁有“成功的堅實業績記錄”,且Cadence曾與英特爾有過合作,“我們相信在他的領導下,英特爾有更大機會重組並扭轉局面”。
德銀分析師也持類似觀點,稱對陳立武的任命是英特爾的“理想結果”,並強調了他在“半導體生態系統中的豐富專業知識”。
公開資訊顯示,陳立武在28歲時創立了Walden International投資公司,50歲轉型成為Cadence Design System的CEO。不過,他的主要經驗集中在投資領域和EDA軟體產業,而非半導體製造。
有消息稱,陳立武先前在擔任英特爾董事期間就曾支持將製造業分拆。還有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陳立武對英特爾的冗餘問題極為不滿。
有傳聞稱,在一次與三位英特爾副總裁的閒聊中,當被問及如果擔任CEO會如何管理時,他直言:“我會解僱你們三個中的兩位。”
儘管股價錄得大幅反彈,英特爾的市值在過去12個月仍蒸發了近一半,顯示公司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台積電組團救英特爾:關鍵轉折還是理想主義?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台積電正接觸包括英偉達、AMD、博通和高通等在內的晶片企業,計劃組成合資企業營運英特爾的晶圓廠,台積電將持有合資企業50%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該計劃得到了川普政府的支持,因為美國政府尋求讓台積電參與拯救英特爾的活動,這意味著任何最終安排都需要獲得美國監管部門的批准。
美銀分析師認為,這樣的安排「可能有助於英特爾在新任CEO領導下的潛在轉型努力」。
資訊平權分析指出,若此消息屬實,將有兩種可能的合作形式:
一是英特爾完全退出製造業務。這將對英特爾極為有利(預計2026-2027年可實現60-80億美元獲利),長期以來對台積電也有利,但對半導體設備廠商可能是利空,因為台積電的設備採購量可能會大幅減少。
二是英特爾與台積電及其他公司成立合資代工廠。這一模式面臨嚴重的利益衝突,如果台積電傾盡全力幫助合資公司成功,最終可能創造出自己的強大競爭對手;如果台積電消極運營合資公司,又難以滿足美國政府的期望。
晶圓代工業務:英特爾的痛點
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一直難以與台積電和三星匹敵。
過去,英特爾採用成本加成定價模式,在PC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讓這種策略行之有效。然而,隨著AMD與台積電的合作日益緊密,從7nm時代開始性能逐漸超越英特爾,後者的優勢開始逐漸瓦解。
資訊平權認為,英特爾在14奈米製程上「擠牙膏」式的停滯不前,導致其在技術競爭中逐漸落後——如果英特爾堅持「設計+自有製造」的模式與「AMD設計+台積電製造」競爭,憑藉品牌溢價可能不會完全失敗,但要在代工領域與台積電競爭則幾乎不可能成功。
英特爾的晶圓廠資產估值約為1,080億美元,但在2024年錄得188億美元的財務虧損,成為1986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儘管收到多次收購請求,英特爾一直抵制將設計部門與晶圓廠業務分開的提議。
目前,英特爾的財務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公司每年營運現金流約100億美元,近年來資本支出高達240-250億美元。至2024年底,帳面現金預計僅剩8億美元。即使將資本支出降至200億美元,每年仍有約1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分析指出,根據18A製程的進度和良率預期,英特爾的獲利狀況可能要到2026年後才能顯著改善。這意味著公司今年可能需要籌集15-200億美元資金才能維持到2027年,而目前其市值僅890億美元。
據報道,部分英特爾董事會成員已對合資企業表示支持,但仍有一些高階主管持反對意見。考慮到英特爾與台積電使用不同的生產流程、化學品和工具配置,技術整合也將成為一大重大挑戰,可能為雙方的合作帶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