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政策促進華人女性創業
密歇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旨在控制中國人口成長的獨生子女政策卻意外地提高了女性的創業率。該研究表明,嚴格的生育限制促使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上創業之路。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生育率下降與女性進入勞動市場有關,但這項研究卻揭示了全球頗具爭議的人口政策所帶來的意外經濟影響。

育兒時間減少成主要驅動力
透過分析「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以及中國企業登記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當各省出台更嚴格的超生罰款政策後,女性創業率上升了3.8個百分點,相對9.3%的平均水平增長了40.9%。這一增長在育齡女性(20-40歲)、有子女的女性以及城市居民中尤為顯著。
「研究結果表明,當生育罰款限制了家庭規模,許多女性便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業之中。」該研究的合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Jagadeesh Sivadasan表示。
研究顯示,每多生一個孩子,女性每週平均增加9.17小時的育兒時間,同時家務負擔也增加4.36小時。這一影響對女性遠大於男性,進一步證明家庭責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職業選擇。獨生子女政策透過減少每個家庭的子女數量,釋放了女性的時間,使她們能夠重新進入職場、尋求職業發展或創辦企業。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創業的主要動力之一是育兒時間的減少。
女性創業並非權宜之計
此外,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女性創業是由於缺乏就業機會而被迫選擇的“無奈之舉”,也無證據顯示創業僅是女性在找到工作前的過渡階段。相反,研究表明,與進入傳統僱用職位相比,選擇創業的女性及其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更高。這顯示女性創業並非一種權宜之計,而是具備經濟可行性的職業選擇。
研究也發現,因獨生子女政策而促成的女性創業,其企業品質並不遜於其他新創公司。這些女性創辦的企業通常採用公司製註冊(Levine 和Rubinstein的研究表明,公司製企業的時薪中位數比非公司製企業高約80%),這表明它們是高品質的企業。此外,這些企業的存活率也與其他女性新創公司相當,這進一步證明它們並非低品質或短命的企業,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合法企業。
「研究結果表明,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不同,中國因生育罰款而促成的女性創業並不是就業市場的’次優選擇’,而是一種經濟上可行的職業路徑。」Sivadasan表示。
城市比鄉村效應更明顯
研究也發現,這項效應在城市地區最為明顯,因為獨生子女政策在這些地區的執行更為嚴格,且在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更為突出,她們可能將創業視為職業轉型的策略選擇。而在農村地區,由於部分家庭在第一胎生女後可以再生育一個孩子,因此女性創業的成長趨勢並不明顯。
這項研究為生育政策如何影響勞動市場和經濟成長的討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儘管中國已於2015年正式廢除獨生子女政策,但該政策的長期經濟影響仍在持續。
“本研究揭示了嚴格生育政策的一個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後果。” Sivadasan表示,“隨著全球多個國家面臨人口結構變化,生育率下降對女性創業和勞動力參與的潛在積極影響,可能有助於緩解人口下降帶來的經濟挑戰。”
不過,研究者也強調,研究並未評估獨生子女政策的整體影響,而僅指出了其帶來的一種經濟效應。目前,中國正面臨低生育率和勞動力縮減等問題,獨生子女政策的意外影響——包括它對女性創業的推動作用——可能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