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人員開發出無矽2D GAAFET 電晶體技術
北京大學團隊開發出全球首款無矽晶片,比英特爾和台積電最新3奈米晶片快40%,能耗還低10%!這一劃時代成果2月14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被譽為”迄今為止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晶體管”,有望幫助中國實現晶片技術的”換道超車”,徹底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
晶片世界的新”黑馬”
長期以來,晶片產業一直被一個魔咒所困擾——你要么選擇高性能,要么選擇低功耗,很難兩者兼得。就像跑車,速度越快,油耗通常也越高。但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團隊打破了這個魔咒。
如果晶片創新是基於現有材料被視為“走捷徑”,那麼我們開發的二維材料電晶體就相當於“換道超車”。彭海琳教授在接受訪問時這樣形容他們的突破。
這項技術最令人震驚的是什麼?它完全拋棄了傳統晶片的基礎材料-矽,轉而採用鉍(Bismuth)基材料來建構電晶體。這就好比汽車業突然不用汽油,而是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能源。
矽時代的終結?
自1960年代以來,矽一直是晶片的基礎材料。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著名”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驅動著整個產業不斷前進。但這個”定律”正在失效。
為什麼?
想像你正在把一塊巧克力切成小方塊。最初很容易,但當你想切得更小、更小時,刀子的精確度就成了問題。同樣,隨著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矽基晶片遇到了三大難題:
1.短溝效應:電晶體變得太小,閘極難以有效控制電流;
2、量子隧道:電子開始”穿透牆而過”,導致漏電增加;
3.功耗牆:微縮帶來的功耗飆升,讓晶片像小火爐一樣發熱。
當製程進入3奈米節點以下(一根頭髮絲直徑的約2萬分之一),這些問題就變得不可逾越了。
二維材料的逆襲
那麼彭海琳團隊是如何突破這些限制的呢?

秘密武器是一種稱為Bi₂O₂Se(硒氧化鉍)的二維材料。什麼是二維材料?就像一張紙——它雖然有長和寬,但厚度可以忽略不計,這就是”二維”的概念。
最神奇的是,這種材料只有幾個原子厚!
團隊採用了全新的電晶體架構-全環柵場效電晶體(GAAFET)。如果說傳統電晶體像是水流通過一個平面管道,而近年流行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像是水流通過一個凸起的鰭片,那麼GAAFET就像是水流完全被管道包圍,控制更精準。
這就像是從高樓大廈轉向連結橋樑的設計,讓電子流動更順暢。
讓數據”飛”起來
具體來說,這種新型電晶體有何神奇之處?
1.超薄通道:僅1.2奈米厚,相當於幾個原子疊加的厚度;
2.完美界面:Bi₂O₂Se與柵氧化物Bi₂SeO₅之間形成”天然”平滑介面,幾乎沒有缺陷;
3.極低工作電壓:僅需0.5伏特,遠低於矽基晶片的要求;
4.超高電子遷移率:高達280 cm²/Vs,電子”暢行無阻”。
通俗點說,這就像把崎嶇不平的鄉間小路變成了光滑的高速公路,電子在其中幾乎無阻力地流動,就像”水流過光滑的管道”。
研究團隊已經用這種電晶體建構了基本的邏輯單元,如非閘、與非閘和或非閘,證明了它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潛力。
突破重圍的”換道超車”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種策略突圍。
眾所周知,先進晶片製造受到嚴格的出口管制。彭教授坦言:”雖然這條路是出於當前製裁的必要性,但它也迫使研究人員從全新的角度尋找解決方案。”
這種方法不是在現有技術道路上追趕,而是開闢全新賽道,實現”換道超車”。當你被堵在高速公路上時,有時下高速走小路反而更快到達目的地。

現實挑戰與未來展望
當然,從實驗室突破到大規模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的挑戰包括,如何實現晶圓級大規模製造,如如何與現有矽基製程相容,如何控制生產成本和良品率。
不過,北京大學團隊已經展示了晶圓級單片三維整合(M3D)的可能性,這為未來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希望。
而且彭海琳教授團隊並非初出茅廬。近年來,他們已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包括2023年報導的世界首例外延高κ柵介質整合型二維鰭式電晶體。這次的二維環柵電晶體是他們研究的進一步突破。
一場即將到來的革命?
如果說20世紀是矽的時代,那麼21世紀會是二維材料的時代嗎?
這項研究可能預示著晶片技術的一場根本性變革。全球半導體巨頭如英特爾、台積電和歐洲微電子中心(IMEC)都在爭相研發二維環柵晶體管,但北京大學團隊卻率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這顯示二維環柵元件的性能和能耗上優於先進矽基技術,”彭教授表示,”它滿足國際裝置和系統路線圖(IRDS)對埃米節點的算力與功耗要求。”
簡而言之,這不只是一個中國團隊的成功,而是可能改變整個產業未來的技術飛躍。
就像蒸汽機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內燃機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矽基晶片引領了資訊革命一樣,這種新型鉍基二維晶片會引領下一輪科技變革,推動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等前沿領域快速發展嗎?
科技的道路總是充滿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晶片的未來不再只有一條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唐建軍,姜建軍,高曉燕,張晨,王梅,薛晨,李哲,尹燕,譚晨,丁鋒,邱晨,彭麗曼,彭華 (2025)。透過外延單晶片 3D 整合實現低功耗 2D 閘極環繞邏輯。 *自然材料*。 DOI: 10.1038/s41563-025-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