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關注Manus:美國AI優勢再遭挑戰,產品評價褒貶不一
國內公司近日發布的全球首款通用型人工智慧代理(AI Agent)「Manus」引發關注。彭博社週一發文稱,Manus正在建構AI代理競賽中挑戰美國科技公司。有些早期用戶對於Manus的功能感到十分振奮,但有些用戶則抱怨其運行速度太慢,甚至會出現崩潰的情況。

Manus引發關注
以下是文章全文:
數月來,美國許多頂尖的AI開發商一直在競相開發能夠代表用戶執行更複雜任務的先進AI代理。
如今,一家知名度不高的中國新創公司似乎佔據了領先地位。 Manus上週推出了所謂通用型AI代理的預覽版,該代理商能夠根據用戶的簡單指示篩選簡歷、制定旅行計劃以及分析股票。 Manus表示,其服務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優於最近發布的另一款代理:OpenAI的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
雖然某些AI代理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引導和監督,但Manus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表示,該產品「真正實現了自主運作」。 Manus發布的一段製作精良的演示影片迅速在網路上走紅,引發用戶爭搶有限的邀請碼。
褒貶不一
Manus引發的初期狂熱使得它被拿來與DeepSeek相提並論,後者因為低成本模型震驚矽谷。與DeepSeek類似, Manus再次引發了外界對於美國在AI領域領先優勢的質疑,這次是在一個被美國科技公司視為關鍵投資領域的產品類別上。
不過,目前為止,Manus用戶的初步回饋褒貶不一。傑克遜實驗室研究癌症免疫療法的教授德里亞·烏努特扎(Derya Unutmaz)稱讚該工具能夠提供“高質量結果”,但也指出“處理任務的速度比OpenAI的深度研究更慢”。
其他用戶抱怨該服務太慢,有時在完成任務之前就崩潰,很可能是由於該公司的計算資源有限。一些用戶也發現它會出現事實錯誤。
“Manus實際上是一個半成品。”杜克大學電機與計算機工程教授陳怡然稱,他曾體驗過該服務,“這家創業公司很可能在產品還沒有完全開發好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搶佔市場先機吸引投資者。”
需要更多細節
外界對於Manus及其產品還不是很了解,包括它是自主研發的這一尖端系統,還是在現有其他AI開發者的模型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和構建,對其他模型的依賴有多大。如果是自主研發,這可能需要耗費數以千萬美元計的資金甚至更多。
根據多家中國媒體的通報,Manus背後的公司蝴蝶效應已融資超過1,000萬美元。 Manus尚未對此置評。
與DeepSeek和一些美國公司不同,Manus在推出產品時並未發布詳細論文來提供有關其技術開發的具體細節。它也沒有公開發布與其AI相關的任何程式碼或權重,供用戶獨立使用。
使用Manus的人可以從兩種模式中選擇:標準模式或高投入模式,後者在處理請求時需要更多時間。物聯網公司OmniEdge創辦人錢勇(Yong Qian,音譯)表示,Manus會「創建任務列表,一步步執行每個任務,修復遇到的問題,並在需要新命令時提出問題」。然後,它會提供相應的答案。
近幾個月來,OpenAI、Anthropic和其他AI公司相繼推出了一些AI代理商。這些代理程式能夠利用使用者的電腦瀏覽網路、進行線上研究並完成各種多步驟任務。但一些早期Manus用戶認為,該工具可與目前市面上的產品相媲美。
「我試過數百款AI工具,每天都在嘗試新的工具,」來自班加羅爾的軟體開發人員阿舒托什·什裡瓦斯塔瓦(Ashutosh Shrivastava)表示,他曾使用該服務建立網站和遊戲。 “我從未見過像Manus這樣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