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每12副太陽眼鏡僅1副符合安全標準
聖保羅大學的一項研究評估了12 款太陽眼鏡的效果,發現只有一款符合國際組織規定的安全限值。太陽紫外線(UV)輻射會導致各種眼疾,包括白內障和光角膜炎(一種角膜發炎)。 主要透過太陽眼鏡進行紫外線防護,有助於延緩或預防這些疾病。 然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強調了太陽眼鏡在紫外線防護方面的重大缺陷。

這項研究評估了12 種不同型號的太陽眼鏡,發現只有一種符合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規定的紫外線照射安全限值。
巴西聖保羅大學聖卡洛斯工程學院(EESC-USP)眼科儀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鏡片至少有一項不符合規定的安全標準。 此外,它們阻擋紫外線輻射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從而增加眼睛受損的風險。
只有一種鏡片被證明是”最佳”的,因為即使在模擬2500 小時陽光照射的老化測試後,它仍能完全阻擋輻射。 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及眼鏡的品牌。
為確保有效、全面地保護視力,科學家建議業界將ICNIRP 限製作為標準做法,從而提高產品品質。
太陽眼鏡和護眼產品認證標準規定了波長在280 奈米和380 奈米之間的太陽輻射濾光片的限值。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委員會將這些限值設定在280 奈米到400 奈米之間。 紫外線輻射分為三個波段–UVC(100 至280 奈米)、UVB(280 至315 奈米)和UVA(315 至400 奈米)。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實驗室裡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科學方法,可作為制定安全標準和規範的基礎。 如今,我們的成果已得到國際認可,並被多位作者在書籍和指南中引用,”文章通訊作者、EESC-USP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Liliane Ventura 教授說。
文圖拉正在協調一個由FAPESP支持的項目,她也領導兩個原型的專利申請。 其中一個用於測量眼睛受到太陽眼鏡鏡片內部的直接、漫射和反射輻射的照射情況。 另一種用於測試向公眾出售的太陽眼鏡對紫外線輻射的阻隔。 美國藥典創新局正在處理這兩項申請,以便提交給國家工業產權局(INPI)。

太陽模擬器,鏡片已就位,用於太陽眼鏡測試。 圖片來源:Mauro Masili
文圖拉和她當時的學生阿圖爾-杜阿爾特-盧雷羅(Artur Duarte Loureiro)最近獲得了一項專利,這項技術透過測量不同波長(如綠光、黃光和紅光)光線的透射率來評估太陽眼鏡的駕駛狀況。
文章第一作者、實驗室成員毛羅-馬西利(Mauro Masili)研究員重點介紹了該研究小組於2024年3月發表在《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 )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無論鏡片的類別是淺色還是深色,眼鏡都必須保證86%以上的UVA防護。 鏡片從0(最淺色)到4 分級。 0 級鏡片適用於幾乎沒有陽光照射的情況。 4 級鏡片顏色很深,不建議開車時戴上。
結果表明,低於86% 的保護率實際上可能會增加眼睛健康的風險,因為鏡片會讓更多的紫外線輻射進入眼睛。 然而,與科學文獻中的觀點相反,這種增加並不是由於太陽眼鏡導致的瞳孔放大,而是由於視野的擴大。
” 我們把紫外線、UVA 和UVB 防護能力的計算表放在一起。 就瞳孔放大而言,沒有不好的眼鏡。 它們都能起到保護作用。但當我們將視野放大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在明亮的戶外環境中,人們的自然反應是閉上眼睛,皺起額頭以減少光線。”馬西里不能解釋足夠:”
因此,根據這項研究,將保護範圍擴大到400 奈米,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暴露風險。
自1990 年代末以來,巴西一直沒有太陽眼鏡防護要求標準,文圖拉和馬西里一直在幫助監管機構制定這些準則,包括1997 年教授根據國際標準為國家計量、品質和技術研究所(INMETRO) 進行的首次光學特性分析。
2003 年,巴西技術標準協會(ABNT) 發布了NBR 15111,規定了一般用途(如駕駛和過境)太陽眼鏡的物理特性,參數與歐洲類似。 該標準規定,在巴西,280 奈米至380 奈米之間的濾光片應具有保護作用。
在該小組進行研究並得到FAPESP 支持後,2013 年對該標準進行了修訂,將紫外線防護範圍擴大到280-400 奈米,並將耐輻照測試從25 小時增加到50 小時。 然而,2015 年,該標準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ISO 12312-1,該標準恢復了280 至380 奈米的防紫外線濾光片參數。
2016 年,兩位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計算了巴西27 個州首府和北半球110 個首府的太陽輻射照射情況,結果顯示該測試無法有效確保太陽眼鏡鏡片免受紫外線輻射照射。
目前,巴西對太陽眼鏡的銷售沒有認證要求。 例如,對於用於駕駛車輛的設備,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計進行分析,分光光度計是用於科學目的的設備,由專家操作。
文圖拉說,她正在開發一種測量眼睛輻射照射的原型,並建議貼上防曬係數標籤,以幫助消費者在購物時做出選擇。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