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鳥為何在短短300年內就完全且必然會滅絕?
新研究表明,人類到來後,紐西蘭不會飛的巨型恐鳥的滅絕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利用化石證據和先進的電腦模型發現,人類狩獵和採摘鳥蛋的行為在短短幾個世紀內就導致這些鳥類滅絕。恐鳥唯一能夠生存下來的方式是透過覆蓋紐西蘭一半以上地區的大規模禁採,但考慮到早期波利尼西亞定居者的社會結構和生存需求,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

恐鳥(Pachyornis australis)。圖片來源:來自Paul MarSnson 於2005 年在Masterton 出版的《新西蘭滅絕鳥》系列。 Te Papa (2006-0010-1-19)。 CC BY-NC-ND 4.0,已編輯
揭開恐鳥滅絕之謎
《整體環境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合了化石證據和先進的電腦模型,調查了六種恐鳥物種的滅絕以及是否可以防止它們的消失。
首席研究員、科廷大學分子與生命科學學院的Sean Tomlinson 博士在阿德萊德大學進行了這項研究。他解釋說,恐鳥的滅絕是由早期人類定居者持續的狩獵和採摘恐鳥蛋造成的。
「600 多年前人類抵達紐西蘭,造成了太平洋地區本土物種數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滅絕之一。標誌性的恐鳥是不會飛的巨型鳥類,在人類抵達後的100 到300 年內就消失了,」Tomlinson 博士說。
恐鳥能存活下來嗎?
「利用化石和高性能計算的信息,我們表明這些滅絕很可能是人類殖民新西蘭不可避免的後果。我們的模型表明,恐鳥與人類共存的唯一方式是大型『禁捕』採捕區覆蓋了新西蘭50% 以上的土地面積。考慮到波利尼西亞殖民者的社會結構以及他們對野生食物來源的依賴,尤其是在新西蘭南部,這將極難實施。」
當今瀕危物種的教訓
共同作者、阿德萊德大學環境研究所的副教授Damien Fordham 表示,雖然對恐鳥來說已經太晚了,但這些見解為保護當今瀕危的大型物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今天的大型不會飛的鳥類,如幾維鳥和鴯鶓,可能需要更大的保護區,其中包括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原始棲息地,」Fordham 博士說。
“這項新研究表明,滅絕物種可以提供重要的見解,幫助指導新西蘭剩餘不會飛的鳥類的保護工作。”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