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日前,市教委印發《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速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體系與模式,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一起先來看重點內容摘編:

建設市級通用人工智慧基礎課程
落實國家課程計畫與課程標準要求,開齊開足人工智慧教育相關課程。探索設置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地方課程,發展《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鼓勵各區和中小學校探索建造具有地理特色和學校特色的人工智慧教育拓展課程。
推動建構「高校+企業+中學」共同培養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的體制機制,結合「苗圃」工程,探索大學與中學合作進行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人工智慧教育高階課程。
全市中小學校進行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學校可將人工智慧課程獨立設置,也可與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一般科技、科學、綜合實作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慧思維;國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慧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課程為主,重點在於強化學生的人工智慧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各學段人工智慧課程體繫著重有機銜接,全過程浸潤人工智慧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穩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
探索AI賦能的新型「雙師課堂」組織實施模式,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大學、研究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開放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慧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興建中小學校外人工智慧實踐基地。
打造一站式“人工智慧應用超市”
升級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資料回流、課程迭代更新、應用場景拓展,打造一站式「北京基礎教育人工智慧應用超市」。
加速完善全市教育系統「雲端-網-邊-端」一體化基礎設施,引進自主可控的開源AI框架和工具,支援教師進行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
進行「智慧校園+」行動,支持百所新型智慧校園示範校進行智慧化改造與典型應用場景創設,並將應用場景轉化為探究性計畫課程,形成「百校帶千校」的發展格局。
全市中小學教師
實施“百千種子計劃”
從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一般科技、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團隊。鼓勵有條件的區、校透過公開招募、人才引進、轉職培養等方式充實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團隊。
市、區教研部門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常態化教研範圍,研發中小學人工智慧賦能學科教學創新指南,將AI技術整合到各學科教育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數位素養和應用能力。
針對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吸引相關學科教師參與,分批重點培養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領域100位專業名師和1000位骨幹教師,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對於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學成果評選、職稱評審、績效保障等方面加強傾斜支持力度。
人工智慧賦能五育融合培養體系
探索AI賦能的具有首都特質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持續深化「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利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科技豐富「課間一刻鐘」活動,協助課內課間課後一體化育人。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面向的應用場景,探討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協助學生個人化、多元發展。
建立涵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形成學生健康成長檔案,進行常態化心理狀況監測分析,建構全天候陪伴的AI健康師。
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慧創新實驗室,發揮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各區分院的作用,組織開展人工智慧等主題的夏(冬)令營。
打造一批人工智慧示範區示範校
透過推動北京市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結合智慧校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開放應用場景、總結成熟經驗、強化工作推廣,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推廣人工智慧教育實施。
進行人工智慧教育案例和應用場景徵集與評選活動,遴選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和典型場景。鼓勵開展人工智慧科技節、人工智慧作品展、人工智慧課堂教學展示等多元交流活動。
引導學生在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感知、體驗人工智慧,掌握必要的人工智慧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工智慧素養,涵養科學探究精神,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以下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全文內容
北京市推動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方案
(2025—2027年)
為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教基廳函〔2024〕32號)等文件要求,以課程體系為依托,以典型場景應用為切入,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構多層次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
(一)建設市級通用基礎課程。落實國家課程計畫與課程標準要求,開齊開足人工智慧教育相關課程。探索設置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地方課程,發展《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編制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教學指南和學生學習手冊,開發形態多樣、動態更新的配套課程資源,及時反映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
(二)探索區校特色拓展課程。鼓勵各區和中小學校探索建立具有地理特色和學校特色的人工智慧教育拓展課程,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課後服務、社團活動、研發實踐等育人體系。充分發揮北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聯合頭部企業、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協會等研發一批人工智慧教育大中貫通課程、校企聯合課程。
(三)打造一批高階創新課程。推動建構「高校+企業+中學」共同培養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的體制機制,結合「苗圃」工程,探索大學與中學合作進行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人工智慧教育高階課程。透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吸收社會資源不斷豐富完善高階創新課程。
二、建構常態化人工智慧教育教學體系
(四)統籌課堂教學組織實施。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學校可將人工智慧課程獨立設置,也可與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一般科技、科學、綜合實作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利用AI學伴、AI教研助理等智能體,開展人機對話式學習、個人化自適應學習,融入跨學科、大單元與專案式教學設計,探索「未來課堂」新場景,建構新型「師-生-機」關係。推動教學評估變革,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學情分析、作業診斷,建構「以學定教-因材施教-以評促教」的智能化教與學新樣。
(五)探索科學規範育人範式。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慧思維;國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慧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課程為主,重點在於強化學生的人工智慧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各學段人工智慧課程體繫著重有機銜接,全過程浸潤人工智慧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穩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
(六)拓展人工智慧教育場域。探索AI賦能的新型「雙師課堂」組織實施模式,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集團校、聯盟校、城鄉手牽手學校之間組成人工智慧教育聯合體,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縮小城鄉人工智慧教育差距。鼓勵大學、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開放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慧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造中小學校外人工智慧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學習、探究和實踐,提高利用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思考品質和綜合能力。
三、建構泛在化人工智慧教育支撐體系
(七)打造市級基礎支撐平台。升級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市級提供基礎資源支撐、學科知識圖譜、學習實踐平台、教師研修社區,匯聚來自各方的課程包、模型庫、工具集,各區、各校按需選擇使用,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數據回流、迭代更新、鼓勵各區、各校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等平台相關資源,並主動提供平台優質課程資源。
(八)優化智慧教育支撐環境。加速完善全市教育系統「雲端-網-邊-端」一體化基礎設施,引進自主可控的開源AI框架和工具,支援教師進行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各區統籌佈局、均衡配置,以建立多元化、高水準的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室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方向。進行「智慧校園+」行動,支持百所新型智慧校園示範校進行智慧化改造與典型應用場景創設,並將應用場景轉化為探究性計畫課程,形成「百校帶千校」的發展格局。
(九)規範人工智慧應用准入。支持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和教育教學研究機構共同組成人工智慧測試場,制定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教育人工智慧產品評測標準,分學科、分類型進行人工智慧產品的教育教學、學習輔助能力評測,推動全市中小學教育人工智慧產品的合規准入。鼓勵學校使用教育垂直領域專用大模型,衍生更多人工智慧典型應用場景。
四、建構多通路人工智慧教育師資體系
(十)建立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從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一般科技、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團隊。鼓勵有條件的區、校透過公開招募、人才引進、轉職培養等方式充實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團隊。統籌開設通識類、應用類、研究類等進階人工智慧師訓課程,以提升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虛擬數位人等技術,透過大模型打造高水準AI教師,協同進行人工智慧教育。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師資,組成市、區兩級“AI教育講師團”,探索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專業人士到學校常態化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機制。
(十一)強化人工智慧教育教研。市、區教研部門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常態化教研範圍,結合「全域教研」的開展,研發中小學人工智慧賦能學科教學創新指南,將AI技術整合到各學科教育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數位素養和應用能力。圍繞科學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重點內容,針對教學設計、作業設計、課後服務、綜合實踐等重要環節,探討人工智慧支撐下的教研工作新想法、新方案、新路徑。
(十二)培育選樹專業骨幹教師。針對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吸引相關學科教師參與,分批重點培養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領域100位專業名師和1000位骨幹教師,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對於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學成果評選、職稱評審、績效保障等方面加強傾斜支持力度。
五、構建立體化人工智慧教育應用體系
(十三)賦能五育融合培養體系。探索AI賦能的具有首都特質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持續深化「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利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科技豐富「課間一刻鐘」活動,協助課內課間課後一體化育人。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面向的應用場景,提升學生的體能,培養學生的美感與文化素養,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探討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協助學生個人化、多元發展。
(十四)賦能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立涵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形成學生健康成長檔案,進行常態化心理狀況監測分析,建構全天候陪伴的AI健康師。建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擴展家校溝通的方式和管道,探索AI賦能的新型“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泛在、精準的學習教育服務,實現同頻共振、助力學生成長。
(十五)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慧創新實驗室,營造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智慧支撐環境。發揮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各區分院的作用,組織開展人工智慧等主題的夏(冬)令營。鼓勵學生進入大學或研究院所的高端實驗室或實踐基地,參與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實驗研究工作。
六、建構多維度人工智慧教育推廣體系
(十六)打造一批示範區示範校。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實驗區(校)、國家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基礎上,透過推動北京市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結合智慧校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開放應用場景、總結成熟經驗、強化工作推廣,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實施。
(十七)組織進行多種交流活動。進行人工智慧教育案例和應用場景徵集與評選活動,遴選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和典型場景。鼓勵開展人工智慧科技節、人工智慧作品展、人工智慧課堂教學展示等多元交流活動,在北京市基礎教育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設置人工智慧教育專區。
(十八)營造人工智慧教育環境。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聯合多方社會力量拓展活動交流平台,加強家校社合作共育,引導學生在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感知、體驗人工智慧,掌握必要的人工智慧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工智慧素養,涵養科學探究精神,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七、加強人工智慧教育實施保障
(十九)強化系統支撐。市級教育部門整體統籌,建立部門協同、市區連結的工作機制,在課程體系建構、教師團隊培養、平台與環境建構等方面給予支持。市區校要將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作為智慧校園與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引導並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
(二十)強化追蹤指導。組成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專家委員會,組織大學、研究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專家人才進行研究,將尖端技術應用於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組成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學校的課程體系建構和教育模式、方法和路徑創新。將各區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進行人工智慧教育狀況納入教育品質督導評估體系,定期進行品質評估與教學視導,指導學校紮實進行人工智慧教育。
(二十一)強化開放式協同。發揮北京市科技創新與資源匯聚優勢,推動中小學與大學、科學研究院所、教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緊密合作,創新「教-學-研-產」合作機制,推動優質人工智慧資源與中小學教育深度整合、協同創新。深入「人工智慧+教育」行動,統籌規劃區域間、校際間、群體間的均衡佈局與協調發展,實現人工智慧教育課程建構、師資建構與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劃、逐步推進、協同發展。
(二十二)強化安全可控。堅持審慎包容、依法依規,培養學生的資料安全意識、隱私保護意識,學習正確處理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遵循人工智慧教育的客觀發展規律,防範師生過度依賴、思維鈍化等風險。在選用人工智慧產品或服務時,應確保在資料使用、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符合相關法規。加強對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帶來的規則衝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等方面的研判,持續提升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的合規性與適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