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迅速消失據測地球每年損失2730億噸冰
截至2000 年,全球冰川(不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大陸冰蓋)覆蓋面積為705221 平方公里,冰量約12,1728 億噸。 從那時起,冰川損失了其總冰量的5%左右,地區損失從南極和亞南極群島的2% 到中歐的39% 不等。

一組衛星利用光學、雷達、雷射和重力測量對全球冰川進行監測。 從上往下CryoSat、Terra、ICESat 和雙GRACE 太空船,上圖為冰島Vatnajökull 冰蓋的海拔變化圖。 圖片來源:ESA、NASA 和Planetary Visions
冰川平均每年損失2,730 億噸(273 兆公斤)冰。 在上半期(2000-2011 年)和下半期(2012-2023 年)之間,年損失量增加了36%。 冰川損失的冰總量比格陵蘭冰蓋損失的冰總量高出約18%,比南極冰蓋損失的冰總量高出一倍以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瑞士蘇黎世大學(UZH)主持的世界冰川監測服務組織(WGMS)的協調下,進行了所謂的冰川質量平衡相互比較研究(GlaMBIE)。 研究小組透過不同的實地和衛星觀測方法收集、歸納、合併和分析了冰川質量變化。
然後,研究小組將不同方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和合併,得出了2000 年至2023 年全球所有冰川地區的冰川品質變化年度時間序列。

這張由哨兵-2 號衛星於2017 年10 月6 日記錄的圖片顯示了正在融化的斯科特冰川(左)、謝裡登冰川(中)和查爾茲冰川(右)為其前場的湖泊和河流提供水源。 圖片來源:包含修改後的哥白尼哨兵資料(2017 年),由歐空局處理
研究人員從35 個研究小組的約450 個資料貢獻者那裡,彙編了233 個區域冰川品質變化估計值。 “GlaMBIE 結合了不同觀測方法的優勢,不僅提供了對區域趨勢和年際變化的新見解。 我們還能發現不同觀測方法之間的差異,這是更好地理解和改進未來估算的一個機會,」領導這項研究的UZH 地理系教授Michael Zemp 說。
從2000 年到2023 年,全球冰川品質損失共65,420 億噸。 這一損失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8 毫米,年增長率為2730 億噸或每年0.75 毫米。 因此,冰川目前是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海洋變暖,在格陵蘭冰蓋、陸地蓄水變化和南極冰蓋的貢獻之前。

這張圖片由哨兵-2 號衛星於2017 年9 月12 日記錄,顯示了北冰洋80 度線以北紅褐色的弗朗茲約瑟夫陸群島上的藍色冰川(黑色)。 冰川(藍色)上幾乎沒有積雪(白色),這表明冰川的質量損失很大。 資料來源:哥白尼哨兵資料2017
此外,冰川融化也會導致地區淡水資源的損失。桑普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假設每人每天消耗3 公升淡水,一年損失的2730 億噸冰相當於全球人口30 年的消耗量。”
參與GlaMBIE 分析工作的哈佛大學冰川學家伊內斯-杜薩揚特(Ines Dussaillant)說:”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資源,尤其是對中亞和中安第斯地區的當地社區而言,因為在溫暖和乾旱季節,冰川是徑流的主要來源。但說到海平面上升,除冰面面積更大的極端和南極地區幾乎有關鍵的冰川。
本研究是聯合國宣布的2025 年國際冰河保護年和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2025-2034 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GlaMBIE 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觀測基線,可以改善淡水資源和海平面上升的預測。
UZH 冰川學家兼GlaMBIE 專案經理 Samuel Nussbaumer)表示:「我們的觀測結果和最近的建模研究表明,冰川品質損失將持續到本世紀末,甚至可能加速。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呼籲採取緊急而具體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相關氣候變遷,以限製冰川對當地人口和海平面上升」。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