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人腦組織中發現令人警覺的微塑膠水平與癡呆症有關聯
今天發表在《腦醫學》(Brain Medicine)上的一篇全面評論中,研究人員討論了人腦組織中微塑膠累積的最新警示性證據,為潛在的健康影響和預防策略提供了關鍵見解。該評論分析了Nihart等人(2025)發表在《自然醫學》上關於人類死後大腦中微塑膠生物累積的開創性文章的研究成果。

研究揭示,人腦中含有約一匙量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簡稱MNPs),而經確診的失智症患者體內的含量則高出3-5倍。更令人擔憂的是,與肝臟或腎臟等其他器官相比,腦組織中的MNPs濃度高出7-30倍。
「從2016年到2024年短短八年間,腦內微塑膠濃度的劇增尤其令人警惕,」該評論的主要作者、渥太華大學精神病學系的Nicholas Fabiano博士指出。 “這種增長反映了我們在環境中觀察到的微塑膠水平的指數級增長。”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小於200奈米的顆粒,主要由聚乙烯組成,這些顆粒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中呈現明顯沉積。這種尺寸使它們可能穿過血腦屏障,引發了人們對其在神經系統疾病中作用的質疑。
該評論強調了減少接觸的實用策略,指出僅從瓶裝水轉向過濾自來水就可以將每年攝入的微塑料從90,000顆減少到4,000顆。 “僅瓶裝水一項就可能讓人們每年接觸到與所有攝入和吸入來源相當的微塑膠顆粒總量,”多倫多大學內科住院醫師Brandon Luu博士表示。 “轉用自來水可以將這種接觸減少近90%,這是減少微塑膠攝入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其他重要來源包括塑膠茶包,每次沖泡都可能釋放出數百萬個微米和奈米級顆粒。
他也強調,食物的加熱和儲存方式也很重要。 “在塑膠容器中加熱食物——尤其是使用微波爐時——可能會釋放大量的微塑料和奈米塑料,」他解釋道。 “避免使用塑膠儲存食物,改用玻璃或不銹鋼替代品是限制接觸的一個小但有意義的步驟。雖然這些變化是合理的,但我們仍需要研究來確認降低攝入是否會導致人體組織中的積累減少。”
研究團隊也探索了潛在的排除途徑,包括出汗可能有助於從體內清除某些塑膠衍生物的證據。然而,《精神病學與心理治療》播客主持人David Puder博士警告說:”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來理解微塑料——而不是讓我們的大腦被它們包裹——因為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從未預見到的最大環境風暴之一。”
該評論呼籲緊急研究重點,包括建立明確的暴露限值並評估微塑膠累積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作者強調需要大規模人體研究來確定微塑膠暴露與慢性健康結果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
這篇評論(綜述)文章《人體微塑膠清除:證據告訴我們什麼? 》於2025年3月4日在《腦醫學》(Genomic Press)線上發表,可在https://doi.org/10.61373/bm025c.0020免費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