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島的重要研究中心被肆虐的野火吞噬科學家紛紛逃離
2025年1月,一場野火在偏遠的阿姆斯特丹島爆發,燒焦了島上一半以上的土地,迫使研究人員撤離。這場大火是在乾燥多風的條件下發生的,它威脅了獨特的野生動物,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黃鼻信天翁族群和稀有的植物灌木。 衛星影像顯示了大面積的燃燒破壞,科學家也觀測到了不尋常的大氣效應,如山地波浪雲。


2025 年2 月9 日由Landsat 9 號衛星上的Operational Land Imager-2 拍攝的阿姆斯特丹島衛星影像。


2025 年2 月9 日大地遙感衛星9 號上的陸地成像儀-2 拍攝的阿姆斯特丹島假彩色衛星影像。
2025 年1 月15 日,位於澳洲、南極洲和非洲之間的南印度洋偏遠陸地阿姆斯特丹島北端燃起了野火。 該島是法國南部和南極陸地的一部分,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多種海洋哺乳動物、海鳥和稀有植物物種的家園。 這裡還有一個對監測地球大氣層至關重要的研究站。
到2 月9 日,Landsat 9 號衛星上的OLI-2(Operational Land Imager-2)衛星影像顯示,大火已經燒焦了島上54 平方公里(21 平方英里)的大部分土地。 其中一張圖像以假色顯示(上圖下部),突出了燒毀區域(棕色)和健康植被(綠色)之間的對比,而一張自然色圖像(上圖上部)則提供了更熟悉的地形。
被燒毀的區域在島嶼的大部分週邊形成了一個厚厚的包圍圈。 根據哥白尼緊急管理處繪製的地圖,大火的範圍將近30 平方公里,超過全島面積的一半。 截至2 月初,火災原因不明。
據法國南部和南極地區管理局(TAAF)發布的新聞稱,大火是從馬丁-德-維維耶斯研究設施幾公里外的地方開始的,當時天氣乾燥,風力較大,助長了火勢的蔓延。 第二天清晨,駐紮在馬丁-德-維維斯的31 人安全撤離到附近的一艘龍蝦捕撈船上。 幾天后,他們被轉移到一艘TAAF 船上。

阿姆斯特丹島上的黃鼻信天翁。 圖片來源:Antoine Lamielle
阿姆斯特丹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生長著瀕危灌木Phylica arborea的地方之一。 這片小塊土地也養育著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黃鼻信天翁族群、阿姆斯特丹唯一的信天翁族群以及像海豹和海狗群。
阿姆斯特丹的科學研究活動包括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長期監測。 這些觀測是在馬丁-德-維維研究站附近的懸崖上進行的。 據1月29日的TAAF新聞稿稱,馬丁-德-維維斯研究站的部分供電、供水和通訊基礎設施在火災中受損。

2025 年1 月28 日,Suomi NPP 衛星上可見的紅外線成像輻射計套件拍攝到的阿姆斯特丹島大火引發的大氣現象衛星影像。
在大火燃燒的過程中,島上也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大氣現象。 1 月28 日,Suomi NPP 衛星上的VIIRS(可見光紅外線成像輻射計套件)拍攝了這張陸地下風向的雲帶和煙霧影像。
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大氣科學家加琳娜-溫德(Galina Wind)說:”在阿姆斯特丹島看到的是山浪效應的一個完美例子。當風吹過穩定的大氣層並遇到障礙物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阿姆斯特丹島就會從海面上突起881 米(2890 英尺)。
Wind 指出,一股微弱的野火煙霧也隨著漩渦飄向島嶼的左側。 她說,如果煙霧更亮一些,可能會形成類似的波浪模式。因為空氣在其他方面非常穩定,對流非常少,這種模式正被遠離島嶼的大環流整體傳送。 這一天,山波雲延伸了300多公里(200英里)–甚至超越了上圖的範圍。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站的圖片,由Wanmei Liang 使用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Landsat 資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EOSDIS LANCE、GIBS/Worldview 和Suomi 國家極軌合作夥伴提供的VIIRS 資料以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EOSDIS LANCE 和GIBS/view 提供的MODIS 資料拍攝。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