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挑戰佩托悖論推翻45年前的癌症理論
新的研究推翻了長達45 年之久的”動物的體型不會影響其患癌風險”的觀點,研究表明,大象和長頸鹿等體型較大的動物患癌率要高於體型較小的動物。 研究還發現,大像等迅速進化成大型動物的物種對癌症產生了更強的天然防禦能力,有些物種的癌症發生率出乎意料。


大型動物面臨更高的癌症風險,但有些動物,如大象,進化出了強大的防禦能力。 了解這些防禦能力可能會在癌症研究中取得突破。
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人們對動物界癌症的長期看法,它揭示了大象、長頸鹿和蟒蛇等大型動物的癌症發生率高於小鼠、蝙蝠和青蛙等小型動物。
來自雷丁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63個物種的癌症數據,涉及四大動物群: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 他們的發現與”佩托悖論”相矛盾。 “佩托悖論”是1977年提出的理論,認為動物的體型與其罹癌風險無關。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研究發現,體型較大的動物罹患良性和惡性腫瘤的幾率一直較高。 不過,進化得更快的大型動物(如大象)也發展了更強的天然抗癌能力。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雷丁大學的克里斯-文迪蒂教授說:”每個人都知道大象怕老鼠的神話,但說到癌症風險,老鼠才不那麼可怕。我們已經證明,像大象這樣的大型物種確實面臨著更高的癌症發病率–這正是你所期望的,因為它們有更多的細胞可能出問題。”
這項研究對迄今為止最大的同類數據集進行了分析。 研究人員研究了獸醫解剖的31 種兩棲動物、79 種鳥類、90 種哺乳動物和63 種爬行動物的癌症記錄。 他們使用先進的統計方法分析了癌症發生率與體型的關係,同時考慮了不同物種的演化過程。
他們分別觀察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在一定體型時停止生長)以及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可終生生長)。 儘管兩類動物的生長模式存在差異,但整體趨勢相同–體型較大的物種癌症率較高。 然而,研究表明,在短進化時間尺度內迅速進化到大型的物種,如大象,進化出了更好的機制來控制細胞生長和預防腫瘤。 例如,大象罹癌的風險與老虎差不多,而老虎的體型只有大象的十分之一。
雷丁大學的合著者喬安娜-貝克(Joanna Baker)博士補充說:”當物種需要變大時,它們也進化出了非凡的抗癌防禦能力。大像不應該懼怕自己的體型–它們開發出了複雜的生物工具來控制癌症。 這是一個美麗的例子,說明了進化是如何為複雜的挑戰找到解決方案的”。
現代醫學很難確切地知道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體型-癌症模式的。 研究顯示了一個普遍的趨勢,即體型較大的物種癌症發病率較高,但也揭示了一些物種是如何隨著體型的增大而進化出更好的癌症防禦機制的。 總之,研究結果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在特定的時間點和較大的物種中進化出了卓越的細胞防禦機制–如改善對細胞生長的控制。 這為了解癌症機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有可能為人類疾病及其治療提供新的見解。
平均而言,體型較大的物種比體型較小的物種患癌症更多。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部分物種,它們的癌症發生率遠高於或低於人們對其體型的預期。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普通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us)的癌症發生率比其體重不到30 克的體型預期高出40 倍以上。 相反,裸鼴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幾乎沒有癌症發生率的記錄。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喬治-巴特勒博士說:「發現哪些動物天生更善於抵抗癌症為研究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道路。透過研究這些成功的物種,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症是如何發展的,並有可能發現新的抗癌方法。這可能會在未來帶來突破性的治療方法」。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