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上太空做「體檢」也穿梭自如
根據央視報道,近期,中國太空站航太技術試驗領域成功完成了太空站管道檢測機器人在軌試驗。那麼,你想了解管道檢測機器人在軌試驗如何進行的嗎?據悉,太空人在軌上搭建了包含不同直徑的直管、彎管、錐管的模擬管道,在模擬管道內開展了機器人運動能力試驗、收縮狀態下管道機器人拉出試驗和機器人狀態微調後拉出試驗。

在試驗過程中,機器人平穩可靠地通過多種直徑的直管、彎管、錐管,驗證了適應多種複雜管道的機器人自主運動技術;機器人斷電後可輕鬆地從複雜管道內拉出,驗證了機器人被動柔順機構的安全性。
在軌進行試驗過程中,地面人員透過地面支援崗軟體同步觀測機器人的位置、電流、接觸力等狀態數據,即時監控機器人運動狀態,協助太空人完成在軌操作。同時,地面人員透過分析所獲得的相關數據,評估試驗結果,為後續試驗提供依據。

據了解,本次管道檢測機器人在軌試驗,是我國太空站開展的首個艙內特種作業機器人在軌試驗,驗證了適應多種複雜管道的大變徑比管道機器人設計和多級協調全身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證明了機器人在空間站管道複雜環境下的自主適應運動能力和安全性,為未來在空間站管道的實際應用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這裡,順便科普一下管線檢測機器人面臨的哪些挑戰。
太空站管道結構複雜,管徑跨度大、突變、不連續,機器人適應太空站管道完成自主運動是一大挑戰;
機器人在管道內移動,既要確保機器人與管壁接觸力對管徑變化的適應性,還要確保意外情況下不能卡滯在管道中,因此管道機器人在管道中的運動安全性也是一大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管道機器人借鑒了棘皮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等)的管足器官「靜止時收縮於體內,運動時向外延伸」的運動機理,提出了「自主伸張、受力收縮、無電變柔」的仿生變剛度設計思路,設計了主被動結合的腿部叉縮機構。

這樣既能適應複雜的太空站管道,又可以確保太空站管道的安全,解決了太空站管道複雜環境自主適應和運動安全性的兩大難題。
機器人採用兩頭兩尾前後對稱的模組化結構,具有23個自由度,並配備位置、力等多種類型感測器。機器人的「智慧大腦」利用全身感測器資訊計算管道機器人的姿態、位置,並給予運動策略,在保障管道安全的前提下,調整全身各關節位置、速度、力的輸出,使機器人平穩地在太空站管道內移動。
好了,那麼,現在來欣賞下管道檢測機器人在軌驗證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