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陰影下NASA正經歷至暗時刻已裁員近1,800人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總部和遍佈全美的10個區域中心,共有近18,000名公務員。然而,自川普前第二屆政府啟動以來,該數字迄今已縮減約10%,而且這家全球頂尖的航太機構可能還將面臨進一步的重大裁員。

消息人士透露,大約750名NASA員工接受了「人生岔路口」方案,將簽署延遲生效的離職協議,在今年稍後離開該機構。聽起來這個數字很多,但通常每年大約有1000人離開NASA,因此實際上很多人可能只是提前獲得離職補償,離開那些他們原本就計劃要辭去的崗位。
「試用期」員工受到裁員的影響會更大。正如在其他美國聯邦機構中所做那樣,川普政府正在解僱那些處於「試用期」的聯邦員工,包括過去一兩年內新入職的員工,或者調任新職或晉升新崗的資深僱員。大約1000多名此類NASA員工受到這次裁員的影響。
將接受「延遲辭職」的員工和被解僱的試用期員工加起來,川普政府目前已裁減了NASA約10%的員工。
然而,裁員可能不會就此結束。兩位消息人士表示,NASA各區域中心的負責人已經接到指令,要為未來幾個月內的「重大人員裁減」做好準備。裁員規模尚未確定,甚至可能不會發生,因為白宮必須與美國國會就NASA及其他機構的預算進行談判。但進一步裁員的指令讓本已士氣低落的NASA團隊蒙上更多陰霾,也顯示川普政府希望繼續裁減開支。
黑暗一周
裁員總是件痛苦的事。對這個曾點燃無數太空夢想的機構而言,目前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盪。在試用期的員工中,不乏剛開啟職業生涯的新生力量──他們曾為加入人類航天探索最高殿堂而心潮澎湃。然而,所有青春熱忱與科學理想都在本週被無情扼殺。
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這次裁員。
NASA顯然因為最近的裁員而失去了部分能力。許多新進員工被寄予厚望,本可能為NASA注入年輕血液,甚至成為未來的探索者和領導者。但他們的職位被裁撤卻未見明晰戰略指向:究竟是為軍備預算騰挪空間?抑或是服務於頂層稅改政策?如果是為了這種目的,那麼許多人都感到憤怒,因為NASA預算相對微薄,不到美國聯邦預算的千分之一。
裁員的隨意性也令人沮喪。川普政府和馬斯克(Elon Musk)負責的政府效率部(DOGE)採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一次性解僱大量員工,而且其中許多人很可能並不是真正需要裁撤的對象,這一過程既混亂又痛苦。這與企業併購或破產時的裁員並無二致,是快刀斬亂麻的裁員方式,但缺乏同理心,過程殘酷。
裁員是否必要?
正如其他美國聯邦機構一樣,NASA預算中確實存在「臃腫」問題。在某些領域,這種情況非常明顯。例如過去十年間,該機構年均耗資逾30億美元用於「研發」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這一火箭使用了太空梭組件,發射成本極為高昂。同時,私人發射產業已經遠超NASA。同樣,以「獵戶座」飛船為例,這項計畫已經有20年的歷史,每年花費10億美元,但至今沒有實現載人飛行。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讓許多業內人士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NASA要花費近5億美元開發一個圍繞月球運行的「月門」太空站。這項計畫距離發射仍然遙不可及,即便真的能夠發射升空,也可能需要更多能源才能將人類送上月球。根據NASA內部的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當初提出「月門」計畫的理由是,國際太空站計畫在2030年退役,這個月球太空站可以為國際太空站的現有太空人提供工作機會。
近年來,NASA一直在艱難轉型。 NASA在培養如今世界領先的商業太空行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期間逐步放棄擁有和運營自家火箭、航天器及其他硬件,轉而購買來自商業太空行業的服務。對NASA來說,從傳統航太向商業航太的轉型過程是為了繼續在探索和科學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而不是與美國本土的航太產業競爭。
然而,這也是一個痛苦的步驟。
關鍵在於確保NASA未來的裁員不是盲目隨意的。如果賈里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被美國參議院確認為下一任NASA局長,那麼他和他的團隊需要做出規劃,決定哪些部門在發揮作用,哪些部門在拖後腿;哪些投資能推動NASA走向未來,哪些則讓其回到過去。如果未來裁員是明智的,並為NASA走向未來做好準備,那麼這一切或許都是值得的。否則,這家勇敢探索的機構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元氣。